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Vol. 39 Issue (1): 4-6

文章信息

张晓雨, 边育红, 赵舒武
ZHANG Xiaoyu, BIAN Yuhong, ZHAO Shuwu
形上与形下相结合,服务于人类健康——吴以岭院士解读“中西医整合医学”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etaphysical and physical serves human health——Interpret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academician WU Yiling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1): 4-6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9(1): 4-6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0.01.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10-25
形上与形下相结合,服务于人类健康——吴以岭院士解读“中西医整合医学”
张晓雨 , 边育红 , 赵舒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摘要: 中西医整合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哲学和文化背景及学科特点、解放后中西医结合取得的重大成就及新时期中西医整合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肯定了中西医整合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树立大科学观、加强中医科学属性研究,是实现中西医整合的先决条件;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临床感悟,建议以人才培养、临床疗效及科学研究为关键突破口,推动中西医整合事业的发展。最后,吴院士提出:中西医整合应当是形而上和形而下有机结合的研究,是解决人类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可期待新医学。
关键词: 中医药    中西医整合    形而上    形而下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etaphysical and physical serves human health——Interpret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academician WU Yiling
ZHANG Xiaoyu , BIAN Yuhong , ZHAO Shuwu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ve medicin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a brand-new attempt. WU Yiling,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ully affirmed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their respective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after the liberation and the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new era. He also emphasized that it w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reat science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attributes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his own academ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ercep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alent training, clinical efficac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be the key breakthrough poin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inally, Academician WU propos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metaphysical and physical organic research, that is a new medicine that can be expected to solve human diseases and health problem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aphysical    physical    
院士简介

吴以岭(1949-),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主编《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其中《络病学》《脉络论》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在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承担包括863、十一五攻关、十二五攻关、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在内的40余项国家级重大课题;致力于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创立“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发展模式,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出10个国家专利新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及多项省部级奖励,为传承创新中医理论、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作出重要贡献,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杰出医学贡献专家”“国之大医·特别致敬”等多项荣誉。

“中医与西医整合”是基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类健康的整合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正值第三届整合医学大会召开之际,课题组有幸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吴以岭院士。吴院士幼承庭训、精于岐黄,一直致力于中医络病学的研究,创立了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辨证论治体系。访谈过程中吴以岭院士站在科学和哲学高度,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感悟,将中西医整合的内涵和关键路径,娓娓道来,同时展望了中西医整合医学的未来,获益良多。现将吴院士对"中西医整合医学"的访谈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借助现代系统论思维和科学技术,实现中西医整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 1.1 中医与西医的整合,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传统中医与西方现代医学是产生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科学。中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是中国哲学和系统科学孕育下的医学科学,基于“形而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建立起以阴阳五行等哲学思维为指导的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了具有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等特点的理论体系。西方医学形成于人类第二次文化高峰期,特别是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后,按照“形而下”的研究思路,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因此两种医学的根本差别,在于认识论的差别。吴院士提出,医学发展的规律是宏观和微观、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领域发展,然后再高度整合,这完全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

1.2 现代系统论思维和科学技术,提供了中医与西医整合的契机

吴院士指出,百年时间西医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医学。近年来西医在微观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很多现象在局部清晰,却忽视了生命整体上的意义,导致诊疗或者药物“治病不治人”,产生了诸多副作用。中医从诞生以来就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学科,吸收和融合各领域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然而目前中医的辨证论治依然是建立在原始的望闻问切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理化检查手段所获得的或者微观的资料并未纳入中医的辨证分析理论体系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这种现象不符合中医开放的学科特点,也是当代中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利用现代系统论思维,将西医微观领域的研究向整体和形而上的系统思维回归、把微观领域研究成果纳入中医理论体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中医“形而下”领域,使得中医和西医融合成一门新的医学体系——整合医学。

1.3 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产生的巨大成就,证实中西医整合大有可为

吴院士提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70年的研究,中西医结合产生了很多重大的成果,比如阐明了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科学的解释了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机制、促进了许多创新药物的研究,使人们对血瘀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基于六腑以通为用的急腹症的研究,明晰了通里攻下类中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了临床疗效;再如伤寒肾虚证的研究,明确了肾阳虚的物质基础和生理病理机制、阐释了补肾药尤其是温补肾阳药的作用机制、基于客观指标确立了肾阳虚的临床诊断标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临床意义。这些重大的科学成果,用事实说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整合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也一定会造福于人类。

2 树立大科学观、加强中医学科学定位的研究,是中西医整合的先决条件

将哲学和近代科学一起纳入科学体系的观念即为大科学观。中医学首先是科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土壤中的医学科学,形而上的哲学指导思想决定其在整体思维方面具有优势。钱学森曾讲:“中医的现代化将带来整个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将带来整个科学的革命。”作为大科学家,他是站在世界未来科学发展的高度,看到了蕴藏在中医学中的整体和系统思维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整合医学,要把中医的系统思维的优势整合进去。中西医整合医学是要把中医的系统思维和西医的精细分析方法,兼取两种医学之长进行整合优化,逐渐要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体系。这种新医学,既高于中医又高于西医,代表着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医学的终极目标,即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3 找准中西医整合的突破口,全面促进中西医整合事业的发展 3.1 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突破口,解决中西医整合的人才问题

中西医整合亟需专业的人才队伍,中医和中西医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为中心。吴院士讲到,目前中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中过多的引入了西医的教育体制,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忽视中医经典学科,有的甚至把中医四部经典作为选修课,导致学生连《伤寒论》都不了解;再如搞基础研究的教师对临床很不熟悉,导致授课与临床脱节。中医的教育必须以临床为中心,两千年的历史对中医是宝库,因此必须在继承基础上结合临床实现创新。吴院士还提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片面强调SCI论文,导致学生“认识了老鼠忘了人,认识了实验数据忘了中医理论”,唯SCI的教育很成问题。任何事业,人才是根本、是核心,吴院士建议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走中医教育之路,如设立以中医“三基”教育为核心的理念、以临床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中医的师承教育等等,培养合格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保障中西医整合事业的向前推进。

3.2 以临床疗效为突破口,实现中西医整合的应用性途径探索

临床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也是架起中西医整合的桥梁。中医不乏临床疗效确切的方剂和治疗手段,由于未能在形而下的层面实现中西整合,所以缺乏现代科学所认可的证据,导致西医的不理解和不接受。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几十年的临床研究,吴院士提出,以临床疗效为中心,主动邀请国内知名甚至世界知名的西医院士和专家参与中医药临床研究,比如制定临床研究方案、参与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仅达到用现代理化检查指标和微观领域数据来说服西医,而且产生了新的结合了中西医两种诊疗特色的临床方案。而且临床研究中也融入了中医与西医各自优势,完成了中西医整合的应用性途径探索,也期待借助国际知名西医专家助力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吴院士进一步指出,目前中药新药缺乏中医特色、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忽视中医证候表现,可能会误导临床应用层面中西医整合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加强以临床疗效为中心的、体现中医和西医核心特点的中药新药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促进中西医整合的应用性途径探索的全面开展。

3.3 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提升中西医整合的理论水平

吴院士认为,科学研究是中西医整合发展的龙头,从中西医整合的角度,既要考虑中医的传承,也要考虑现代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在学科的交叉处寻找中西医整合的突破口,从而产生新的理论,如“脉络-血管系统”概念的提出;从临床出发,推动研究,中医所有的问题来自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提升理论、产生创新;积极探讨理化检查和微观分析数据的规律性,通过科学研究使其在微观领域清晰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辨证论治理论来指导临床,络病学理论中包涵辨明理化数据,如对于冠脉造影提示的冠脉痉挛,搜风解痉而非传统的活血化瘀、理气或者通阳,取得很好的疗效。吴院士认为,缺乏中医系统思维特色和脱离临床的、企图以分析或还原性的方法去验证中医的所谓科学研究,都是不可取的。

4 结语

吴院士无限感慨地谈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医学像中医药那样,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辨证体系,至今仍未被超越。深入探讨其中奥妙,将对整合医学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吴院士引用《易经》中一段原文,做了很好的阐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自古以来,中国始终奉行以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起来的研究思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重视推广应用、重视造福百姓。这也正是中医药的研究思路,中西医整合也应当是形而上和形而下有机结合的研究,最终解决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最后吴院士提到,中西医整合是一项大工程,只有学术出现重大突破,产生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才标志着一个学术高峰期的到来。中西医整合医学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令人欣慰的是,由于系统科学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受到了重视,似乎看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医复兴、中西医整合新医学诞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