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Vol. 39 Issue (4): 361-364

文章信息

梅雨婷, 王蕾, 刘宏艳, 赵伟, 郝征, 赵舒武, 郭义, 边育红, 石学敏
MEI Yuting, WANG Lei, LIU Hongyan, ZHAO Wei, HAO Zheng, ZHAO Shuwu, GUO Yi, BIAN Yuhong, SHI Xuemin
从中医教育现状谈中西医整合的实践路径——石学敏院士访谈实录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practical path from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s current situation-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SHI Xuemin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4): 361-364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9(4): 361-364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0.04.0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0-02-20
从中医教育现状谈中西医整合的实践路径——石学敏院士访谈实录
梅雨婷1 , 王蕾1 , 刘宏艳1 , 赵伟2 , 郝征1 , 赵舒武2 , 郭义1 , 边育红2 , 石学敏3     
1.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
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天津 301617;
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摘要: 在中国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欲实现中医与西医的整合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石学敏院士从课程、教师与学生3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课程建设的合理性、教学意识与方法的重要性、师生配合的关键性,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知行合一,实现中医与西医在人才培养层面的最佳整合方式。
关键词: 中医药    教育    中西医整合    石学敏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practical path from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s current situation-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SHI Xuemin
MEI Yuting1 , WANG Lei1 , LIU Hongyan1 , ZHAO Wei2 , HAO Zheng1 , ZHAO Shuwu2 , GUO Yi1 , BIAN Yuhong2 , SHI Xuemin3     
1.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janjin 301617, China;
2. School of Integrathe Medicine of Tianjin Universtity of TCM, Tianjin 301617, China;
3.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we need to identify the main problems. Academician SHI Xuemin elaborated in detail from three main aspects:curriculum,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emphasizes the rationality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consciousness and method, the ke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realize the best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level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I Xuemin    

2019年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公布实施的第5年。在此期间,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传承教育,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有效推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同时,2017年7月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方面也强调加强人才培养,明确指出:“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从战略规划与行业发展等层面将“大力发展中医教育,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

2019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接受“中医与西医的整合战略研究”课题组访谈,提出:“发展中医与西医的整合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同时,从中医药教育的“现状-问题-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 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

建国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逐渐分化为“临床人才教育”与“基础人才教育”。专业方向多元,学科建设细化,具有中医学位、硕士与博士学位的高层次医师队伍逐渐壮大。但是,石院士指出:“从毕业生专业能力与素养等方面评价,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之处,不能盲目乐观,可以从“课堂教学”与“临床带教”两个层面进行反思。”

专业分化型的培养模式,主要问题集中在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方面,学生科研与临床出现分离。学术型研究生应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弱化对论文和项目的硬性要求,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专业型研究生建立一套完整的临床培养体系,与现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既保证培养质量,也节约大量教育资源[1]。如何在“科研型”与“临床型”之间突出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有观点认为:应结合导师的临床亚专业领域前沿,加强与导师的沟通、讨论,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把导师的临床问题凝练成科研课题,再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来找到答案[2]。该观点尤为强调“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研究的先导”,研究思路与方法与石院士指出的“现在要找出中医经典学术的根、蒂和阶”是吻合的。无论西医、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各研究方向,均应为思考与解决临床问题服务。

2 中医高等教育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石院士认为: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有缺陷。突出表现在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设置。各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定不统一,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在中医学主干课程课时与授课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表明,中医药高等教育尚处于完善与建设阶段,此时必须明确两个重点问题:其一,总结以往教学成功案例,以史为鉴;其二,加强各兄弟院校间的教学交流,兼收并用。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做到逐渐摸索,不断修正。

石院士尤为重视在学期间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与诸多教育学者[3]不谋而合。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学生的“社区实践课程”,该课程已成功运行10余年。学生在学期间能够走入社区,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近距离体验家庭医生的经历,同时深刻理解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意义与实施现状。理论学习的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的方式值得借鉴与推广。

2.2 教学目标方向不明确

石院士认为: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不能为临床输送优秀的医师,缘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内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存在教材内容为原著选读,影响学生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系统理解;教学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导致学生不能将知识点灵活应用于临床。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在“总体培养目标”中规定:中医药高等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中“培养中医学应用型人才”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石院士突出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指出:院校教育不可仅仅关注“基础人才教育”,更应该关注“临床人才教育”。传统中医药重视医药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侧重对学生使用医药能力的训练,包括实践操作与临床思维。然而,当今院校与临床分离,直接导致“搞基础的只搞基础,并不了解应用;搞应用的只搞应用,不完全了解基础”。多数临床带教老师于时间与精力所限,缺乏临床教学意识,仅在学生有需求时做针对性指导,未能形成基于疾病诊疗的理论提升与实践训练。学者将其称之为“师而不导”[4]。解决此类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临床诊疗依靠实践与刻苦求索积累,科研灵感源于临床,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在于对所学技能的即时检测性[5]。因此,石学敏院士明确指出:无论教学与科研均必须以临床为基础。

2.3 教师授课水平不到位

石院士指出:目前中医药院校存在部分任课教师业务能力不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现象,“照本宣科”时有发生。因此,学生在学习与理解中医基本概念与诊疗原则过程中未能形成与临床之间的联结,以至于“学未致用”,甚至一部分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常见病的处理都存在困难。“如何实现课堂与临床的紧密对接”是关键问题之一。

石院士回顾自身学医经历,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缺少上课只用少量时间念课本,大段时间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和感悟来授课的教师啊!”石院士回忆大学期间学习中药、方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相关课程的经历,说道:“中药教师能够从一味药衍化至一首处方;方剂教师能够从方剂组成推及到临床体会;《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教师能够将条文记载的症状、证型和疾病名称等结合临床报道与个人经验进行拓展。一个学期后,学生手中的笔记本比教材要厚出20倍。这是真正的高水平授课方式!”

对于授课方式,石院士强调:课堂必须“以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为基本目标,任何教学方式均不得违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需要回避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6],这类课堂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2.4 教育教学意识不到位

石院士指出:授课教师的认知存在提升的空间。某些教师在课堂上坚定对于中医临床效果的认同,但遇到自身与家人罹患疾病往往背离中医临床的诊疗,更多地求助于西医。甚至将这些疾病归于西医,认为与中医学没有关联。这类现象不仅是授课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更是教育教学意识不到位的表现。中医与西医的整合势在必行,关键在于知识传授中师生对两种医学的正确认知。

对于中医与西医两者的关系,石院士认为:中医与西医面对的是相同的疾病,只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从理论层面,中医学有“藏象学说”,西医学有“解剖生理学”,两者虽有侧重,前者重在整体的关联性,后者重在细化的结构性,但两者研究的初衷是相同的。从认知层面,中医学在理论分析时也应用解剖学的方法,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对足太阳膀胱经的描述“周身筋脉唯足太阳为多为巨”,表明膀胱经是人体内唯一最粗、最长的经脉,从循行规律分析,至第4~5腰椎处大体与西医学坐骨神经的特征与走向相仿,且坐骨神经也是周围神经中最粗的一条,这些特征均与张景岳记载一致。诸如此类在中医历代医籍中比比皆是,时至清代仍有王清任等医学名家发挥此类学说。从治法层面,民国时期上海陆渊雷编著的《伤寒论今释》是对《伤寒论》全新的解读,透过书中“桂枝加阿司匹林汤”“麻黄加阿司匹林汤”等中西医药物结合创制的方药,能够看到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相互认同。这些具有鲜明的中西医整合思想的书籍是应该关注的。

石院士指出:中医与西医均为医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两者无法完全分离。中医是以中文作为载体的古代医学,西医是以英文作为载体的现代医学。中医与西医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将中医与西医在最终表达上相同而文字表述不同的内容对应起来,使中医和西医都能清晰地理解,彼此接受。这个过程要求教师首先准确理解中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关键意义,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建构中西医沟通的良好途径。其二,中医与西医“同中有异”,准确把握两者的差异,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各自的优势,切忌在教学过程中拘于一方,“舍中医取西医,贬西医扬中医”不利于中医与西医整合事业的推进。

3 中医高等教育的转变 3.1 确立以临床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

石院士指出:中医教学亟需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将几十年诊疗疾病的有效经验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在应用中医技能的同时,关注现代医学理论,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中医与西医在思维、技术等方面的真正整合。课堂内容与形式均不应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完全割裂开,做到学校课堂与临床实践保持同步,相辅相成。

3.2 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指导联结

首先,石院士谆谆告诫在校学生,必须珍惜课堂与教师的教学配合,中医与西医的知识均应该全面掌握,认真理解,须以如饥似渴的状态学习,全力排除外界干扰倾听授课教师的讲解。最终在遇到临床问题时,游刃有余地在中医与西医之间进行合理的选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与西医的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石院士将自己听课方法倾囊相授。其一,对于教学资料已经详细记录的内容,可以选择略听一二,课堂中应关注不同授课教师对同一类问题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拓展式学习。其二,对于教学资料中未包含的实践内容,须用心聆听并悉心体会,教师的临床阐发相对于文字记载更能成为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阶梯。石院士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学习安排。尽全力利用在校期间的学习培养与提升解决医疗问题的综合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临床跟师的学生,日常抄方、跟诊等具体环节更应该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即从带教老师诊治的常见病例中归纳完整的“理法方药”线索,总结其临床诊疗经验与思路,进而提升为独特的辨证思维,再回归至临床进行反复推敲与完善。如此几番打磨,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自身挖掘临床病案的能力,更加有助于临床带教老师客观评价与总结其辨治疾病的基本思路,达到教与学共长的结果。

石院士指出:以上这些对于中医院校学生的要求,也适用于西医院校。因为中医与西医的临床诊疗规律均需要不断整理、分析与挖掘,这项工作应该从临床诊治疾病的资料中进行总结式学习。

4 小结

当代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政策的公布与实施,中医界众多学者逐渐意识到培养“新时代优秀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意义。在“整合医学战略研究(2035)·中医与西医的整合”课题组进行专家访谈的过程中,医学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均表达了对当代高等医药院校人才教育的重视。诚如石学敏院士指出“中医药教育专业多元化带来的学生综合素养缺失”,“各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不合理造成的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不全面”,“任课教师教学与临床分离引起的课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与“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的不完善导致的师生教学互动的滞后性”等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了面前。“确立以临床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着力加强教学一线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水平”与“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指导联结”是石学敏院士对高等医药院校教育管理者与教学实施者的建议,如何在现行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中切实落实,使得日常教学管理与课堂实施有章可循,终其根本无外乎“明确目标”和“转变意识”两个方面。教学工作必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医与西医的整合重在人才的培养,需要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明确目标”在师生双方逐渐“转变意识”的过程中做好总体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推进!

参考文献
[1]
杨刚. 浅谈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 继续医学教育, 2018, 32(5): 38-39.
YANG G. Som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dical graduate education[J].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18, 32(5): 38-39.
[2]
孙明. 浅谈科研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 2014, 22(4): 678-679.
SUN M. On the training experie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ype medical postgraduate[J]. 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2014, 22(4): 678-679. DOI:10.3969/j.issn.1006-2769.2014.04.018
[3]
曾学军, 沙悦, 王芳, 等. "新医改形势下全科人才培养"主题研讨[J].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28): 3500-3507.
ZENG X J, SHA Y, WANG F, et al. "General practice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new medical reform situation" theme discussion[J]. China General Practice, 2018, 21(28): 3500-3507.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18.28.017
[4]
石士奎, 汤晓敏. 关于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 31(2): 130-131.
SHI S K, TANG X M. Reflections o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China[J]. 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2017, 31(2): 130-131.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7.02.066
[5]
GIORDANO S, HARRIS K. Using athletic training clinical education standards in radiography[J]. Radiologic Technology, 2012, 83(3): 218-225.
[6]
乔文达. 论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J]. 继续医学教育, 2010, 24(4): 23-26.
QIAO W 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education[J].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10, 24(4): 23-26.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0.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