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武雯, 许波良, 朱森
- WU Wen, XU Boliang, ZHU Sen
- 芩连痛泻颗粒治疗急性肠胃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with Qinlian Tongxie Granule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6): 665-668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9(6): 665-66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0.06.14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0-07-20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由细菌和毒素的感染引起,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病毒亦可见到[1]。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之食品,并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约1/3属食源性疾病。随着现代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食物类别及来源的多元化,急性肠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有别于以往明显季节性趋势[2]。患者往往发病急,耐受能力低,就诊要求越发提高,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肠胃炎常采取解痉药肌注及抗生素静滴等治疗[3],近年来,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弊端逐年加剧,中国疾控中心指示抗生素使用率需低于40%[4],抗生素耐药及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因此寻找此病的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学认为急性肠胃炎属于脾胃系病症,其中,湿热内蕴证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泄泻、腹痛、呕吐腹胀,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本病由热郁、湿阻致胃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湿困脾阳,肠道传导失司而泻。治疗以清热燥湿,分利止泻为主,辅以理气活血止痛。南通市中医院急诊内科在此病机及治疗大法上化裁,以芩连痛泻颗粒治疗证属湿热内蕴的急性肠胃炎一剂止痛缓泻,取得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取本院急诊科、感染科患者400例,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病例无脱落、剔除病例。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年龄15~65岁,其中试验组女性患者110例,男性患者90例,平均年龄(36.16±14.36)岁;对照组女性患者112例,男性患者88例,平均年龄(37.98±15.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肠胃炎诊断:出现以下两个症状中的1种或以上:①腹泻(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②呕吐(如果为呕吐,要求同时伴有腹痛或发热)。调查对象没有其他已知的、非感染性的病因。2)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证者。3)年龄在15~65岁。4)女性受试者应在试验期间采取严格的避孕措施,或者已进入绝经期、绝经3个月以上,或者已经接受绝育。5)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脱落和剔除标准1)因不良事件的发生导致试验无法继续进行。2)受试者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进行试验。3)服药依从性差,无法遵循试验方案,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患者。4)患者的病情变化不再适合继续该试验方案。
1.4 治疗方法试验组:予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免煎颗粒组成芩连痛泻颗粒(葛根20 g,黄连12 g,黄芩20 g,甘草6 g等),每次半剂,每日2次。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黄连素每次3片,每日两次,必要时予以654~210 mg肌注。
1.5 观察指标 1.5.1 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检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情况;观察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若发生,医生应及时诊疗处理,填写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判断与研究药物的关系。
1.5.2 疗效性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腹泻次数、性状、呕吐次数、腹胀、恶心、腹痛、口干欲饮、乏力、身重、全身不适。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中医证候及单项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疗效。
1.6 疗效判定 1.6.1 主要疗效标准痊愈:每日排便1或2次,为成形便;显效:每日排便减至3次,近似成形便;有效:排便次数减至治疗前1/2,为不成形便;无效:排便不成形,且次数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
1.6.2 次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6.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按照症状体征分级标准:大便泄泻:0分=症状无或消失;2分=轻度,大便不能成形,3~4次/d,4分=中度,大便稀溏,5~10次/d;6分=重度,大便如水样,大于10次每日;恶心呕吐:0分=症状无或消失;2分=轻度,恶心伴呕吐2~4次/d;4分=中度,呕吐5~7次/d;6分=呕吐大于7次/d;腹痛:0分=症状无或消失;2分=轻度,偶有轻微腹痛;4分=中度,腹痛较重能忍受;6分=重度,腹痛较重不能忍受。
1.7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定性指标以百分率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要疗效(疾病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7.5%,试验组为8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对照组总有效率88.95%,试验组为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各有142、152名患者出现腹痛症状,两组止腹痛有效率分别为79.6%、89.5%,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各有114、117名患者出恶心呕吐症状,两组止吐有效率分别为83.3%、92.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收集病例过程中,发现两组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药物过敏、静脉炎、失眠、排尿困难等,试验组主要表现患者因中药太苦而呕吐的情况。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急性肠胃炎是夏季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以腹泻、腹痛为主诉,归属于中医脾胃系病症“泄泻”“呕吐”“腹痛”等范畴。本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芩连痛泻颗粒治疗急性肠胃炎证属湿热内蕴效佳。方中葛根辛甘而凉,入脾胃经,解肌清热,又升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为治疗各类泄泻之圣药[5];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与葛根共达表里双解之效[6];连翘归肺、心、小肠经,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延胡索辛散温通,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用,为中药止痛之冠;白芍有疏肝理气,养血止痛之功效,与延胡索配伍可治上腹痛;生大黄有很强的泄热通便的作用,本方在应用时适量上调生大黄的剂量,是为避免闭门留寇,辅以泻热解毒通肠,导湿热外出。诸药配伍共达清热燥湿缓痛止泻之功。现代从药理、化学成分方面研究发现各药配伍组合中,以黄连的体内外抑菌活性最强,葛根黄芩配伍解热作用最强;黄连炙甘草止泻作用最强。但4药同时所具有的解热、体内外抑菌、抗腹泻等作用,是各单味药及其他配伍组所不具备的[7]。延胡索主要含生物碱等,延胡索总生物碱有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且有抑制胃液分泌及抗溃疡作用,无论是复方煎剂或研末口服,均有良好的止痛功效[8]。处方中生白芍的白芍醇提取物具有抗炎,抑制棉球肉芽肿等作用,白芍总苷有镇痛作用[8],史淑莉[9]认为在明确病情的情况下大量使用白芍,其止痛作用不仅可胜过延胡索,而且可胜过西药索米痛、强痛定之类。连翘[10]含有的连翘酚和挥发油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也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本次临床试验发现,两组止泻疗效相近,而中药芩连痛泻颗粒止痛止吐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此外,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回访中发现试验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患者因中药苦,服用后呕吐的情况,在建议患者药加糖后明显缓解,这和西药过敏、失眠、肝损等比较,不良反应程度较小,且持续时间短。
综上所述,根据本院的临床实验指标,可见该药确可1剂缓痛止泻,且在止腹痛止吐方面优势明显;此外,中药有价格低,给药方式方便等优点,本方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1] |
ZHOU Y J, DAI Y, YUAN B J, et al. Population-based estimate of the burden of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llnes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010-2011[J]. Epidemiology & Infection, 2013, 141(5): 944-952. |
[2] |
章荣华, 陈江, 张荷香, 等. 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自报性急性胃肠炎负担研究[J]. 疾病监测, 2012, 27(4): 311-315. ZHANG R H, CHEN J, ZHANG H X, et al. Study on burden of self-reported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Hangjiahu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2, 27(4): 311-315. |
[3] |
邓刚. 黄连素联合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26): 56. DENG G. Clinical study of berberine combined with nor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J]. Journal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2012, 5(26): 56. |
[4] |
李翠联, 马琛, 曹彬. 葛根芩连丸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4): 22-23. LI C L, MA C, CAO B. Study on treatment of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adults with Gegenqinlian Pills[J]. Journal of the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 33(4): 22-23. |
[5] |
孙发明. 湿热证治验[J]. 云南中医杂志, 1994, 15(5): 11. SUN F M. Experience in treating damp-heat syndrome[J]. Yun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4, 15(5): 11. |
[6] |
续畅, 钟萌, 马致洁, 等. 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 2015, 35(6): 629-631. XU C, ZHONG M, MA Z J, et al.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J]. Jil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35(6): 629-631. |
[7] |
罗佳波, 谭晓梅, 余林中, 等. 葛根芩连汤配伍规律的研究[J]. 中草药, 2005, 36(4): 312-318. LUO J B, TAN X M, YU L Z, et al. Study on compatibility law of Gegenqinlian Decoction[J].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2005, 36(4): 312-318. |
[8] |
王敏, 樊银华, 杨洋, 等. 乳乐颗粒制备工艺中白芍、延胡索乙醇提取工艺参数的考察[J]. 现代中医药, 2014, 34(2): 70-73. WANG M, FAN Y H, YANG Y, et al. Study on ethanol extraction parameters of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and Yanhusuo in rule granule preparation[J].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2014, 34(2): 70-73. |
[9] |
史淑莉. 浅谈白芍的止痛作用[J]. 北京中医, 1989, 3(1): 48-49. SHI S L. On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Paeonia Lactiflora pall[J]. 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9, 3(1): 48-49. |
[10] |
曲欢欢, 翟西峰, 李白雪, 等. 连翘不同部位中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含量分析[J]. 药物分析杂志, 2008, 28(3): 3382-385. QU H H, ZHAI X F, LI B X, et al. Determination of forsythiaside and Phillyrin in different parts of Forsythia suspense[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08, 28(3): 338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