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秦程遥, 胡天明, 魏伟, 谢律
- QIN Chengyao, HU Tianming, WEI Wei, XIE Lyu
-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用药规律
- Medication reg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1): 42-45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1): 42-4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1.01.09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0-09-23
2.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210029;
3. 东台市中医院, 盐城 224200
2. Jiangs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3. Dongta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cheng 224200, China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率逐年升高[1],现代中医多将其归到“视瞻昏渺”范畴。对于此病症病因病机的研究,虽各医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都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肝肾亏虚、脾虚痰湿、血瘀有关。目前虽然中医在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缺乏明确治则,也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所以笔者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期刊数据库中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期刊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以期得出中医治疗此病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检索1986-2016年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文文献。文献检索主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维普数据库(VIP)服务平台获取。
1.2 检索策略关键词检索:黄斑变性、年龄相关黄斑病、视瞻昏渺、中医、中药、中草药、中西医、辨证、经验、体会。
1.3 纳入标准选择含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文献,以及临床研究、经验总结、体会等文献。
1.4 排除标准1) 仅有方剂名称而无明确方药组成者。2)文献资料来源不明,与临床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者。3)个案报道、单味药治疗者。4)中成药所含药物不全者。
1.5 药物录入规范中药名称按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进行规范。如:“蝉衣”统一规范为“蝉蜕”。
1.6 数据录入及整理将整理好的方剂数据信息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数据管理模块中的“临床采集系统”由专人录入,建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方剂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模块中“类方方剂”功能,设定相似度阈值为0.8,进行聚类,进一步排除相似方剂,确保数据源的精确性。完成录入后,由双人把录入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核对从而保障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
1.7 数据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频次统计”功能,将用药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在“数据分析”模块里选择“组方规律”,设定“支持度个数”为30,“置信度”为0.6,分析药物的组方规律。在“新方分析”模块中,设计“相关度”为6和“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提取新组合,进而得出新处方。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按照以上方法进行筛选,在2 483篇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文献中最终整理得出符合要求的方剂,累计196首。
2.2 用药频次分析从196首方剂共得出药味168味,并按照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后,得出药物使用频数≥40次的药物共21味。见表 1。
2.3 性味归经统计四气统计得出以温、寒、平为主。五味统计得出以甘、苦、辛为主。归经统计得出以肝、脾、肾为主。
2.4 药物分类分析将168味中药按照《中药学》教材进行分类,结果见表 2。药物分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频数≥39次的药物以补益药为主,补气药有白术、甘草、黄芪、山药、党参;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补阳药:菟丝子;补阴药:枸杞子、女贞子。其次为活血化瘀药:丹参、川芎、茺蔚子;利水渗湿药:茯苓、车前子、泽泻;清热药:生地、牡丹皮;止血药:蒲黄、三七;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方规律分析在“数据分析”模块里选择“组方规律”,设定“支持度个数”为30(≥15.3%,表示至少在30首方剂中出现),得到药对43组。再设定置信度为0.6,得到常用药对34组。点击“网络展示”,呈现药物间相互关系,提取出药物组合。见图 1。
2.6 基于熵方法的用药规律分析 2.6.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在“新方分析”模块中,若设置相关度过低,必然丢失大量的可靠信息,设置相关度过高,则很多无用的信息会干扰聚类结果。综合考虑,根据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方剂的数量,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设计“相关度”为6和“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方剂中168味中药两两间的关联度,列出其中关联系数在0.02以上的药对,共计55对。
2.6.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挖掘出含有隐性规律的3味中药核心组合,共计23组。见表 3。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挖掘出可能为隐性规律的4味中药核心组合3个:1)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2)蒲黄、墨旱莲、茜草、姜黄。3)墨旱莲、茜草、姜黄、仙鹤草。
2.6.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在以上核心组合中,进行“提取组合”处理,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得出8个核心组合,见表 4。进一步聚类形成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方组合4个,对新方组合进行网络化展示。见图 2。
3 讨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药,结果示单味药物频数前5名依次为茯苓、当归、枸杞子、丹参、白术。归经统计得出以肝、脾、肾为主。药物分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这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一致,本虚以气血阴阳脏腑亏虚为主,标实主要为痰湿和血瘀。
出现频数最高的为茯苓(频率60.2%),茯苓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甘则能补,淡能渗泄水湿,故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抗肿瘤、保护肝脏、利尿、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作用[2]。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当归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脑缺血损伤、抗肿瘤、平喘等作用[3]。枸杞子味甘、平,归肝、肾经,入肾可益精充髓助阳,走肝能补血明目,善滋肝肾之阴,为平补肝血肾经良品。枸杞子具有增强免疫、降血脂、抗脂肪肝、抗肿瘤、抗衰老、抗应激等多种作用。丹参能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主要包含丹参酮和丹酚酸,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抗过敏、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功用[4]。白术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既能补气以复脾运,又能燥湿、利尿以祛湿邪。现代研究表明白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高频药物以健脾利水、补肝肾、明目、活血祛瘀为主,反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机以脾虚、肝肾亏虚、水湿、血瘀为主。
药性反映了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性质与性能,四气以温、寒、平药物为主,温热药具有温阳利水、暖肝散结之功,而寒凉药可清热利尿、清化痰热。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甘能补益和中,苦能燥湿存阴,辛能行气行血。归经中以肝、脾、肾为主。由此验证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组方规律分析高频药对中置信度高的组合为丹参,白术->茯苓、菟丝子->枸杞子、陈皮,白术->茯苓、陈皮->茯苓。其中菟丝子与枸杞子合用,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两虚之证。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茯苓与白术合用,一健一渗,使水湿有出路,故可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要药,适用于治疗脾虚湿困证,再次验证了补肝肾、明目与健脾祛湿对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重要性。
基于熵层次聚类得出的新处方:1)党参、陈皮、白术、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2)大蓟、茜草、姜黄、生地、小蓟、牡丹皮。3)当归、薏苡仁、川芎、红花。4)白扁豆、砂仁、莲子心、人参。其中方1)符合六君子汤合五子丸加减,党参、陈皮、白术健脾祛湿功著,补气而不忘行气,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补肝肾、明目效彰,配合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本方滋而不腻,肝、脾、肾3脏受益。方2)以凉血化瘀止血为主,大蓟、小蓟凉血止血,茜草止血而不留瘀,姜黄活血行气,牡丹皮与生地清热凉血以治血热。方3)以健脾行气活血为主。方4)符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补脾胃之气,白扁豆健脾化湿,砂仁行气化湿醒脾,莲子心补脾涩肠,该方补而不滞,利而不峻。
综上,本研究通过建立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方剂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算法挖掘其用药规律,初步分析了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用药特点。含隐藏规则的新方进行合理加减或许能运用到干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中,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1] |
WONG W L, SU X, LI X,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disease burden projection for 2020 and 2040: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Glob Health, 2014, 2(2): e106-e116. DOI:10.1016/S2214-109X(13)70145-1 |
[2] |
游昕, 熊大国, 郭志斌, 等.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 106-109. YOU X, XIONG D G, GUO Z B,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Poria cocos[J].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43(2): 106-109. |
[3] |
刘如秀, 刘宇, 汪艳丽, 等. 当归的药理作用[J]. 西部中医药, 2014, 27(11): 153-156. LIU R X, LIU Y, WANG Y L, et al.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Angelica sinensis[J]. West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 27(11): 153-156. |
[4] |
蔡琳, 彭鹏, 郭甜. 丹参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6, 45(17): 51-52. CAI L, PENG P, GUO 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alvia miltiorrhiza[J].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6, 45(17): 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