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建卫, 董文瑾, 陶卉欣, 樊亚东, 赵舒武, 边育红
- LIU Jianwei, DONG Wenjin, TAO Huixin, FAN Yadong, ZHAO Shuwu, BIAN Yuhong
- 对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思考——王伟教授访谈录
- Reflection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rview record from Professor WANG Wei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4): 421-423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4): 421-42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1.04.04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1-03-21
2. 天津市人民医院, 天津 300121
2. Tianjin People's Hospital, Tianjin 301617, China
简介:王伟, 医学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副校长,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药理学博士生导师, 国家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负责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科带头人, 证候与方剂教育部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首届岐黄学者,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医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指委秘书长, 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网络药理分会副会长, 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中医科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世界中医药杂志副主编, 中医药现代化杂志副主编, 以中医证候研究为核心, 以病证结合为主线, 涉及心血管病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证治规律与新药研究, 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省部级科技奖10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91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95篇, 获发明专利7项。
1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建立需在研究中破解难题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特色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一直都在开展中。事实上,目前中医的诊疗就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比如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同时包含中医和西医诊疗内容;再如临床实践工作中会同时给予患者中药加西药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教授指出,目前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基本相当于中医+西医诊疗,中医和西医诊疗是两套并行的诊疗模式,如对冠心病患者,中医按照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予相应的益气活血治疗,西医根据诊断和检查结果同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然而患者所服用的西药和中药是否有相当或相似的治疗效果,这一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很少加以考量。王伟教授提出,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够,远远不足以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工作提供发展基础。目前中西医结合诊疗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经验的总结,缺乏严谨的、可重复性的循证证据来支持。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目前仍停在“一方一药”“一针一穴”等“术”的层面上,缺乏“道”的层面的深入研究,导致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科发展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持,因此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很难有质的突破。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思维,两种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应着眼于临床,从临床问题中寻找中医与西医的结合点,以循证方法为关键点,深入探讨中医与西医诊疗实践中结合的机制、形式与层次。通过培养科研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建立适合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循证研究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有效引导在西医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提高学术繁荣度,使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研究中寻找得到突破和升华。
2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建立应该坚持并深入研究“病证结合”的客观规律中西医结合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思维方式充分融合,通过两者理论的相互渗透、彼此借鉴,以此指导临床诊疗实践,进而将中医、西医的理论、诊断和治疗进行合理整合、优势互补,形成相对稳定的临床诊疗规范,可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王伟教授认为,中医和西医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甚至相互诋毁,但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对于某些疾病或是疾病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诊疗,往往能取得比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治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特有医学体系的成熟,也能极大的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王伟教授表示,西医诊疗强调系统化,多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治疗重点关注病变脏器的器质和功能上的变化,更新速度快;中医在疾病的治疗上运用整体观念,擅长辨证诊疗,强调个体化诊疗,近现代发展较缓慢,但中西医结合经过60多年的践行,也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屠呦呦教授成功研发青蒿素,创制了新结构类型的一线抗疟新药;沈自尹率先对“命门之火—肾阳”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多所科研机构的引用,促进中医“证”的研究客观化、现代化;张伯礼院士主持进行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形成了“中成药二次开发”新模式,加速了中国中药制药技术智慧型升级等。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工作方面,陈可冀、李连达两位院士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率先提出对冠心病采用活血化瘀方法进行治疗;吴咸中院士最早将中医中的“通里攻下”法应用于临床外科治疗之中,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模式;陈香美院士从中医证候和病理关系角度出发进行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项目研究,揭示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制定了治疗IgA肾病的新方案。以上临床研究成果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开辟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并充分证实了其可行性、可用性和可及性。王伟教授提到,“病证结合”是前辈们不懈努力取得的宝贵经验,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建立应该坚持并深入研究“病证结合”的客观规律,以这种方法,综合分析临床中的各类问题,制定最佳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 以“优势病种”为抓手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临床研究和发展王伟教授认为,寻找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契合点,关键要从寻找适合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优势病种入手。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开展可以首先在中医治疗系统内进行,从梳理优势病种入手,对这些优势病种进行正确、规范的中西医病证结合诊疗,可以积累丰富的治疗经验。王伟教授谈到,近30年来,中国居民疾病谱有了重大转变——以中老年人群为例,痛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营养相关疾病等,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中医恰恰在“虚”“老”“慢”“多”(“虚”指体虚,是人体正气虚损的一种病理状态;“老”指老年性疾病,伴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慢”指慢性病,病程迁延不愈;“多”是指具有多发性、多种因素、多个脏器的疾病)为特征的疾病中,与西医配合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互补的治疗效果。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极大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在用西医手段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可以有效延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证实,中医在一些多重感染、继发性感染、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等情况、复杂性的多脏器衰竭等方面,基于其特有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手段;再如临床颅脑手术后患者经常会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以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病种”为抓手、由点及面是有效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发展可行手段之一。
4 小结王伟教授最后指出,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疗上具有显而易见的互补性,然两者何时互补、怎样互补尚需要大量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去论证。要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应该从现有的基础着手、形成相应的诊疗模式后推行。要继续探求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科学化发展,需要科研成果支持,政府进行引导,公众对中西医不断认同,这样才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促进中国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1-5]。
[1] |
赖年红, 李雪纯, 乔晨曦, 等. 文化为基, 疗效为要, 开创中西医结合新时代——访谈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2): 148-151. LAI N H, LI X C, QIAO C X, et al. Culture as the basis, curative effect as the key point, creating a new era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rviewing Chinese medical master Professor ZHANG Daning[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2): 148-151. |
[2] |
张晓雨, 边育红, 赵舒武. 形上与形下相结合, 服务于人类健康——吴以岭院士解读"中西医整合医学"[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1): 4-6. ZHANG X Y, BIAN Y H, ZHAO S W.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etaphysical and physical serves human health——Interpret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Academician WU Yiling[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9(1): 4-6. |
[3] |
王怡杨, 边育红, 赵舒武, 等.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汤钊猷院士访谈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2): 131-134. WANG Y Y, BIAN Y H, ZHAO S W, et al.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physicians learning Chinese medicine" 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TANG Zhaoyou[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9(2): 131-134. |
[4] |
刘海朝, 王怡杨, 贾贝田, 等. 肿瘤学家眼中的中西医结合——郝希山院士访谈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3): 248-249. LIU H Z, WANG Y Y, JIA B T, et al. Oncologists' view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HAO Xishan[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9(3): 248-249. |
[5] |
梅雨婷, 王蕾, 刘宏艳, 等. 从中医教育现状谈中西医整合的实践路径——石学敏院士访谈实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4): 361-364. MEI Y T, WANG L, LIU H Y, et 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practical path from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s current situation-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SHI Xuemin[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9(4): 361-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