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雪青, 邓娟娟, 熊丽, 石志敏, 张艳君
- LI Xueqing, DENG Juanjuan, XIONG Li, SHI Zhimin, ZHANG Yanjun
- 通络醒神针法联合缪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临床研究
-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otor aphasia with the method of dredging collaterals and waking up the mind combined with Miu needling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1): 24-28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42(1): 24-2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1.05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2-09-30
2. 唐山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唐山 063000
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Ta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ngshan 063000, China
运动性失语症又称Broca失语症,主要症状为口语表达障碍,呈现语言失真、说话费力、语言量少、找词困难,同时写作和阅读能力、命名及复述均受影响。现代研究显示Broca失语症的病变部位在大脑左额下回后部、内囊前支、尾状核头部及基底核[1]。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神”主语言功能,因此语言与脑功能密切相关。脑卒中患者脑部存有在经之瘀血与离经之瘀血,瘀阻脑络是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主要病机。基于瘀阻脑络、脑神相关理论,本课题组应用通络醒神针法联合缪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唐山市中医医院康复科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5~70岁,平均(58.76±6.92)岁,病程1~12个月,平均(3.58±0.63)个月。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6~71岁,平均(57.77±7.14)岁,病程2~12个月,平均(3.72±0.63)个月。两组在一般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伦理学原则,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制定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1)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偏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症状(体征)持续24 h以上;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提示缺血灶或梗死灶。2)出血性脑卒中:急性起病,血压通常显著升高,使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伴有脑膜刺激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可行脑脊液检查、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提示出血灶。
1.2.2 运动性失语症诊断标准通过汉语失语症检查表(ABC)确诊为运动性失语症,主要表现为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同别人对话,有的患者虽能发音但不能组成语言。
1.3 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及运动性失语症的诊断标准。2)脑卒中恢复期且病情基本稳定。3)年龄30~75岁。4)母语为汉语,且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5)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排除书写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及阅读性失语症。2)合并双耳耳聋、痴呆。3)合并严重呼吸道感染、严重营养不良、消化道出血、严重心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4)合并卒中后抑郁等精神疾病。5)拒绝接受针刺治疗。6)因脑部肿瘤、包虫病导致的运动性失语症。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Schuell刺激疗法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30 min,共治疗8周。Schuell刺激疗法的语言康复训练由语言治疗师执行,地点在医院的康复治疗室。应用语音和语义、主动和被动的模式,从听、说、读、写,词、句、段方面,通过强的听觉语言刺激,制定患者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作业。与患者互动,对正确的反应给予肯定,错误的反应给予纠正。
1.5.1 对照组采用通络醒神针法,具体为百会八阵穴子午捣臼刺法。取穴:百会八阵穴,以百会为中心,百会至印堂为半径作圆,将圆的外周平均分为8个点位,圆周的上方命名为天乾,逆时针方向分别命名为兑虎、离鸟、龙震、地坤、云艮、蛇坎、风巽。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用75%酒精进行消毒,选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25 mm×40 mm)。首先针刺天乾,后按照逆时针方向针刺各腧穴。8个部位均向百会穴斜刺,缓慢刺入15 mm,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9次,再紧提慢按,右转6次,此为子午捣臼刺法,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
1.5.2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缪刺法治疗。选穴:神堂、神门、通里。操作:所选穴位采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采用一次性华佗牌毫针进行针刺(规格0.3 mm×40 mm)。神堂穴向上斜刺15 mm,采用缪刺法,脑部左侧病变针刺右侧腧穴,脑部右侧病变针刺左侧腧穴。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9次,再紧提慢按,右转6次,重复3次。神门穴、通里穴直刺8 mm,针刺方法同神堂穴,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
1.6 观察指标 1.6.1 语言功能评定1)采用汉语言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选取其中听(4项,每项评分范围均为1~6分,总评分范围为4~24分)、复述(3项,每项评分范围为1~6分,总评分范围为3~18分)、说(5项,每项评分范围为1~6分,总评分范围为5~30分)、出声读(3项,每项评分范围为1~6分,总评分范围为3~18分)、阅读(4项,每项评分范围为1~6分,总评分范围为4~24分)等项目进行测验,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功能恢复越好。2)失语商(AQ):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价患者自发言语(0~20分)、听理解(0~10分)、复述(0~10分)、命名(0~10分),此4项分值总和的2倍为AQ。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失语症状越严重。3)失语程度评定采用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DAE),分为0~5级,级别越低表示失语症状越严重。
1.6.2 生活质量评定1)采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AQOL-39),包括沟通(7~35分)、心理社会(16~80分)、生理(16~80分)3个维度,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2)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包含11项,分值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认知功能评定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包含8项,总分范围为0~3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差。
1.7 疗效评定显效:语言功能评分提高≥60%,失语严重程度改善≥2级;有效:语言功能评分提高≥30%,失语严重程度改善≥1级;无效:语言功能评分提高<30%,失语严重程度改善<1级。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各项评分及A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失语程度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失语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AQOL-39评分、MoCA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NIHSS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SAQOL-39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7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多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降低。对于本病的治疗应在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基础上,密切观察语言功能、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变化。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脑卒中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归属于中医“不语”“喑病”等范畴。运动性失语症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脾、肝密切相关。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内伤劳倦,基于上述原因导致患者阳气不足、阴血耗损。阳气不足、阴血耗损则推动无力,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常,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聚而为瘀;导致脾脏运化功能失常,肾脏主水功能失常,从而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为痰。痰瘀阻滞心脑,心窍被阻,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故出现不语。脑窍被阻,脑之元神功能失常,故出现喑病。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关键是通过益气养阴以化痰通络,恢复心脑功能。既往文献研究显示可以通过口服化痰通络中草药治疗运动性失语症,其改善语言功能的作用优于单纯语言康复治疗,但是化痰通络方剂的药物组成及剂量没有统一标准,缺乏远期疗效[3]。另有研究显示针刺(头针、体针及舌针)治疗运动性失语症疗效肯定,头针治疗原理是根据脑部语言中枢反射而定的针刺部位,体针需要中医辨证论治,舌针是局部治疗作用[4]。
本研究中,通络醒神针法联合缪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取得了较好疗效,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各项评分、AQ、SAQOL-39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通络醒神针法主要采用子午捣臼刺法刺激百会八阵穴,百会八阵穴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李仲愚教授提出的经络奇穴,其是以临床验证、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易学为基础的,综合了语言中枢反射而定的针刺部位、辨证论治、局部治疗作用等多种机制。现代研究显示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法,针刺百会八阵穴可以明显改善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及左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5]。印堂居于天乾位,印堂穴又为“上丹田”藏神之处,位于督脉循行线上,通于脑。现代研究显示针刺印堂穴改善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选穴针刺方案[6]。地坤与天乾相对,天乾为阳,地坤为阴。地坤所在位置为哑门与大椎之间,因此地坤具备哑门与大椎的功能。哑门具有疏风通络、开窍醒脑功能,主治中风舌强不语。大椎为督脉、“三阳”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因此大椎穴通过调节人体阳气可以有效地祛除人体内的病理产物。现代研究显示针刺哑门穴、大椎穴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3]。兑虎、风巽所在位置是头针颞前线、顶颞前斜线下区域,因此兑虎、风巽具有头针颞前线、顶颞前斜线下的功能,颞前线及顶颞前斜线下主治中风后语言功能障碍。现代研究显示针刺头针颞前线及顶颞前斜线下可以有效地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及认知功能[7]。离鸟、蛇坎位置是耳部腧穴所在区域,因此具有耳部腧穴的功能。《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可以协调五脏六腑之经气与脑部经气的关系,进而可以协调五脏六腑与脑的功能。现代研究显示耳穴贴压联合语言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与书写功能[8]。
中医认为脑络瘀阻不通是脑卒中及运动性失语症的基本病机。脑络瘀组影响脑神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语言功能。神堂、神门、通里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患者脑的功能及语言表达。本研究采用神堂、神门、通里缪刺法治疗,神堂穴为足太阳膀胱经重要腧穴,此穴的功效为将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具有外散心室之热的功效。神门为手少阴心经腧穴之一,具有开窍养神、通络止痛功效。《针灸大成》云:“主疟心烦⋯⋯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络穴,具有通经活络、养血安神、沟通心肾功效。《针灸大成》云:“通里主治头风,暴喑不言。”现代研究显示应用不同针刺手法针刺通里穴,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针对语言沟通能力,阳中隐阴针刺手法疗效更显著[9]。本研究采用缪刺法,《素问·缪刺论》记载:“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中医认为运动性失语症是脑络瘀阻所致。邪气进入孙络后,逗留而不去,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遂流溢于大络中,从而引发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流窜到左边,必须右病刺左,左病刺右,才能中邪。现代研究显示缪刺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脑缺血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10]。
综上所述,在语言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通络醒神针法联合缪刺法治疗运动性失语症,在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方面优于单纯Schuell刺激疗法,而且在改善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优势,临床疗效显著。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此方案治疗运动性失语症的有效性。
[1] |
沈晓艳, 孙莉, 徐建奇, 等. LINC联合Schuell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 2017, 32(4): 275-277. SHEN X Y, SUN L, XU J Q, et al. Curative effect of LINC and Scheull stimulation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Broca aphasia after stroke[J].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2017, 32(4): 275-277. |
[2] |
吴江,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79-205. WU J, JIA J P. Neurology[M]. 3rd edition.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5: 179-205. |
[3] |
邱富华, 王宁, 曹忠耀, 等. 解语丹加减结合项针治疗中风后失语临床疗效及其机理研究[J]. 四川中医, 2021, 39(8): 131-134. QIU F H, WANG N, CAO Z Y, et al. Study 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using modified Jieyu Dan combined with subtracted nap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aphasia after stroke[J].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39(8): 131-134. |
[4] |
杨柳, 任媛媛, 吴玉龙, 等.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陕西中医, 2021, 42(7): 961-966. YANG L, REN Y Y, WU Y L, et al. Systematic evaluation and Meta-analysis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motor aphasia after stroke[J].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2(7): 961-966.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21.07.041 |
[5] |
刘渝册, 马志辉, 杨艳君, 等. 不同针刺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6(2): 219-222. LIU Y C, MA Z H, YANG Y J, et al. Clinical study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regimens in treating post-stroke Broca's aphasia[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2): 219-222. |
[6] |
李夏珍, 高新新, 马芬, 等. 浅探"醒脑开窍"针刺法之"小醒脑"[J]. 中国针灸, 2016, 36(7): 779-780. LI X Z, GAO X X, MA F, et al. A brief discussion on "little awakening brain" of acupuncture method of "awakening brain and enlightening Orifice"[J].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16, 36(7): 779-780. |
[7] |
楼喜强, 刘襄, 刘春花, 等. 头针调衡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21, 41(11): 1211-1215. LOU X Q, LIU X, LIU C H,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ic-balance stimulation with scalp acupuncture for motor aphas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J].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21, 41(11): 1211-1215. |
[8] |
任学娟, 张玉琴, 耿翠琴, 等. 耳穴贴压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 2013, 27(3): 266-267. REN X J, ZHANG Y Q, GENG C Q, et al.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auricular acupressure combined with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otor aphasia after stroke[J].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2013, 27(3): 266-267. |
[9] |
王丽荣, 吕艳丽, 刘兢, 等. 不同手法针刺通里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8(6): 1162-1167. WANG L R, LYU Y L, LIU J,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at Tongli(HT5) points for treatment of motor aphasia after ischemic stroke[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38(6): 1162-1167. |
[10] |
李雪青, 石志敏. 缪刺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13, 34(4): 488-489. LI X Q, SHI Z M. Effects of Miu acupuncture on nerve function defect and brain histopathology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 rats[J].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 34(4): 488-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