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Vol. 42 Issue (2): 137-139

文章信息

刘东德, 郝征, 张国骏
LIU Dongde, HAO Zheng, ZHANG Guojun
《伤寒论》第37条中的动态辨证思维
Dynamic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article 37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2): 137-139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42(2): 137-139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2.0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2-11-20
《伤寒论》第37条中的动态辨证思维
刘东德 , 郝征 , 张国骏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
摘要: 《伤寒论》充分体现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的动态辨证思路,其中的动态思维与常变思维是《伤寒论》中所体现的重要思维方法。《伤寒论》第37条,所论病程较长,病证的传变、病势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与临床贴合尤为密切,涉及到张仲景辨证思维论治全过程,揭示了外感病的动态传变规律,反映出疾病既有常又有变的特点。
关键词: 伤寒论    动态思维    常变思维    十日以去    
Dynamic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article 37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LIU Dongde , HAO Zheng , ZHANG Guoju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fully embodies ZHANG Zhongjing's dynamic perspectiv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typhoi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he dynamic thinking and constant thinking are the thinking methods embodied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which has univers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rticle 37 of treatise o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 has a long course of diseas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rocess of ZHANG Zhongjing's perspectiv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veals the transmission law of exogenous diseases, and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frequent and variable diseases.
Key words: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dynamic thinking    constant thinking    ten days passed    

《伤寒论》作为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经典著作,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其最主要部分就是辨证思维与论治方法,这对中医的理论与临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掌握其中的中医临证思维,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论治能力。《伤寒论》全书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思维过程,其中动态思维和常变思维是最具特色的辨证思维方法[1]。在辨证思维视角下,《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2]所论病程较长,病情多变,与临床贴合密切,涉及张仲景临证思维,符合运用动态思维与常变思维去思考、辨析。

1 动态思维与常变思维 1.1 动态思维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六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处于动态的传变之中。动态思维,就是从变化的角度,以不断变化着的思维去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包括判断疾病的传变、病势转归、判断预后、验证辨治和试探诊治等。

1.2 常变思维

常变思维即“知常达变”,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常”是指辨证的常规思维方法,有常识性、稳定性、规律性的特点;“变”指的是辨证的变法性思维,实质是指辨证思路的非常识性、不稳定性、无序性。如《伤寒论》中对于大便的硬与溏,具有相对的涵义和特殊的辨证意义[3]

2 “十日以去”的病势动态转归

病势即疾病发展演变趋势,明确病势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方向,推测未来疾病的变化和转归,是动态思维中的一种分析方法[1]。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此时太阳病未经治疗,病程在十日以上,根据体内正邪的变化、治疗的是否得当、体质的差异以及兼夹的宿疾等原因,病情也会发生变化。“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表明太阳病经历了较长时间后,仍有自愈的可能。

从脉象看,脉由浮紧有力转变为趋于缓和的浮细脉。病久初愈,表证如头痛、恶寒、发热等外症消失已解,但正气尚未恢复,故精神疲惫,症状仅仅欲躺静卧,即《伤寒论》第10条所云:“风家表解不了了者。”此时可不必再服药物,只需将息调养,待正气渐复,直至完全康复。“脉但浮”是以脉代症,表明没有其他症状,邪气既没有外解,也没有向内传变他经,仍为太阳病表证,与之前病情相同,表明病情即没有自愈,也没有发生传变。

太阳病属表证,是六经病的初期阶段,传变最多,病情复杂。太阳病表证迁延日久,邪气渐入半表半里,波及少阳所属经腑,可出现以胸满、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少阳病症状。若邪气未完全传入少阳,仍可存在太阳表证的头痛、发热等症状,但仅为伴随症状,并不以此为主症。此条仅论述太阳病传入少阳之一种情况,太阳病十余日,不仅可传入少阳,经误治后也可波及阳明,如《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结合原文其他内容,太阳病日久或误治后,可脱离六经病证演变规律,形成变证,即张仲景所谓“坏病”。如表邪内陷中焦的痞证、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的结胸证等。

3 “十日以去”的常变辨证思路

太阳病历经十余日的长病史后,病情是否痊愈,病症是否传变,病情向愈之中是否需要用药,存在常与变的两种思维。疾病痊愈、病症没有传变是其常态,发生传变即“十日以去”属变法;而痊愈之中,又可分为自愈和经过治疗后痊愈的常变关系。

3.1 太阳病“十日”后传变的常变关系

《伤寒论·伤寒例》提到:“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例。”“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病情不遵循一般规律发展而发生性质的改变。正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此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4]太阳病循六经发展规律而传是为常态,太阳病失治误治后发生性质改变是为变局。

“十日以去”,病邪循六经规律传入少阳或阳明,未发生变证,此为常态。太阳表证未经误治,迁延日久,邪气由表入半表半里,波及少阳,出现以胸满、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少阳病症状,治疗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治之。

太阳病“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经误诊误治而发生变证,张仲景云“此为坏病”,为太阳病传变之变局,应“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太阳病误用汗法,损伤体内阳气,伤及卫阳如第20条;伤及心阳如第64条、65条、112条、117条、118条;伤及脾阳如第66条。误用吐、下之法,伤及阴阳,导致外邪内陷,病邪传里,如第67条、161条、163条等。

3.2 “十日以去”后自愈与治愈的常变关系

在“十日以去”的时间线之后,张仲景提到脉象趋于缓和,说明外邪已解,寒热症状消失,仅是精神欠佳,倦怠静卧,此时医者只需待患者体能自行恢复即可,不需用药,属邪解自愈,即是常态。《伤寒论》第8条就提出了太阳病自愈时日的约略之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

此时虽外邪已解,但因病程日久,正气仍有不足,故而精神疲惫欲卧。若正气难以自复,虚羸少气,或复感新邪,导致病久难除,甚至复发加重。医者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审时度势,主动用药调治,护理调养,以助正气恢复,加速病体完全康复,缩短病程,此为张仲景未言之变。“脉浮细而嗜卧”为太阳病向愈之征兆,医者可使用小剂量解表药物,驱邪外出。仅见脉浮,其他症状未变,说明邪未外解,也未内传,不论时日,仍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伤寒论》第232条云:“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

4 “与”字中的治法思辨 4.1 “与小柴胡汤”的动态辨治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第37条中太阳病经过十余日,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出现胸满胁痛的症状,说明太阳表邪已经传入少阳,形成了以胸满胁痛为主的少阳证。

虽然此时通过主症,揭示病邪已到半表半里之少阳,主要矛盾从太阳转属到少阳,但不能排除太阳病的症状完全消失;虽无里热之证,不能排除病邪有继续入里之势,故而张仲景用“与”字而非“主之”示后人需灵活应变。

在治疗中,太阳表证未解,需散其表邪,如桂枝汤、麻黄汤;邪已犯及少阳,又宜和解,用张仲景太少两解之法,柴胡桂枝汤主之;太阳表证已去大半,症状已不明显,病邪多内传与少阳,则以小柴胡汤和解为主,根据兼证相应加减,稍有里证,可配伍清热养阴之品,如石膏、石斛、北沙参、芦根等药物。

4.2 “与麻黄汤”的治法辨析

麻黄汤常法一般用于太阳病伤寒表实证的治疗,与太阳病中风表虚证有明显的区别点,关键在于汗的有无和脉象的浮紧,如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作为辛温峻汗之剂,张仲景又为麻黄汤设立了诸多禁例。如:“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尤其是病程长,又经过误治,原则上不用麻黄汤,而多使用桂枝汤,如第45条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者、第15条太阳病误下后的气上冲者、第57条伤寒汗解不久又出现表证者,这是一般的常规辨证思维。

张仲景言辨证论治,既立规矩,亦有活法。麻黄汤从变法而言,张仲景在第232条就已提出:“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又如第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第37条,太阳病10 d没有自愈,尽管病程10 d以上,没有经过治疗,“脉但浮”,病邪仍在太阳,未传入他经,仅存在太阳病的症状,没有其他症状,此时仍是太阳表证,仍然可以使用麻黄汤。

张仲景用“与”字,而不是“主之”,表示虽然可以选择麻黄汤,但需要参考此时病人的正气强弱。如果正气不虚,病邪又未传他经,则可与麻黄汤;若正气较弱,邪仍在表,则可以考虑发汗轻剂,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但治疗前提,仍应该以发汗解表,驱邪外达为主。

5 结语

在《伤寒论》辨证思维视角下的第37条,第一,“十日以去”强调了疾病的动态发展,临证中需要用不断变化着的思维去把握疾病。第二,“十日以去”病史较长,病情的变化与用药治疗暗含了常与变。第三,“脉浮细而嗜卧”提示疾病转愈,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主动用药调治,以防差后劳复。第四,“与小柴胡汤”和“与麻黄汤”的常变之法取决于病邪的深浅和病位的变化,由于证候出现的多样性,用药也应当随证变化。

《伤寒论》第37条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诊治伤寒杂病的认识思维,善于从病情的动态变化中进行诊断,既有常态,又有变法。这对中医临床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其临证思维有助于提高医者的辨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国骏. 《伤寒论》思维与辨析[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92.
ZHANG G J.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thinking and discrimination[M].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6: 92.
[2]
刘渡舟. 伤寒论校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74-75.
LIU D Z. Colla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1: 74-75.
[3]
张国骏. 略论《伤寒论》中大便"硬"与"溏"之特殊寓意[J]. 四川中医, 2003, 21(11): 19-20.
ZHANG G J. On the special implication of "hard" and "Hun"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J]. Sichu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3, 21(11): 19-20.
[4]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2.
CHENG W J.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with notes[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2: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