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许艳超, 郑曙琴
- XU Yanchao, ZHENG Shuqin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期与临床蛋白尿期证候比较研究
- Comparative study on syndrome of diabetes nephropathy in micro proteinuria stage and clinical proteinuria stage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ology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11): 1017-1020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11): 1017-102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11.09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09-15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沈阳 110847
2.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糖尿病肾病(D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1]。临床上以尿蛋白异常升高,肾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不能及时干预,可进展为肾衰竭,并且使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2]。临床主要予以调控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综合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仍不能改变DKD进入肾衰竭的结局[3]。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达到最终目的延缓肾衰竭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4]。“证候”为医者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势、病因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情况的综合认识,是对病者证象、面象、舌象、脉象等病情与体征综合评估后所得出的病机、适用治法、预后等情况的总体评判[5],中医中药治疗DKD有明显优势,近年来中西医对DKD的病机、病理研究和理论认识均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DK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呈现多元化、效果佳的趋势[6]。但是临床上对DKD各期中医证候分型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辨证论治纷繁复杂,导致临床上在进行中医中药治疗DKD时没有针对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整理近10年文献综合分析DKD微量蛋白尿期与临床蛋白尿期中医证候规律,以期帮助临床对DKD各分期中医辨证更加明确,对于不同分期的DKD进行中医中药治疗时更具有针对性。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词为“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检索时间范围为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检索数据库中有关DKD中医证候的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与全文,结合本研究的纳排标准进行筛选。
1.2 纳入标准1)符合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2)研究类型为临床观察分析类研究,研究内容可包括:病例报告分析、对照研究、中医证候与某一实验室检验指标相关性分析等。3)运用Mogensen分期法,文章中明确提及微量蛋白尿期与临床蛋白尿期。
1.3 排除标准1)综述文献。2)动物实验类文献。3)熏洗、针灸、灌肠等外治法类文献。4)分期标准不明确的文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筛选与录入由研究者按照检索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初筛;再阅读全文进行复筛,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提取最终纳入文献的题目、作者、发表年份、分期、中医证型、中医症状。
1.4.2 证候提取、名称规范与拆分提取筛选合格文献中提及的中医证型及症状,参考《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诊断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规范。将内涵一致但名称不同的证候进行合并,如阴虚火旺、阴虚内热统一为阴虚燥热;小便浑浊、尿有泡沫统一为尿浊。
1.4.3 分期诊断标准采用丹麦学者提出的Mogensen分期标准[7]: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既微量蛋白尿期:UAE 20~200 μg/min或30~300 mg/24 h),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标志,病理检查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及系膜进一步增宽。Ⅳ期:显性糖尿病肾病期,既临床蛋白尿期:进展性显性白蛋白尿,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
虽然近年来根据《2021肾小球疾病KDIGO指南》及《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制定的GA分期法在临床上逐渐取代了Mogensen分期法;但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故仍采取Mogensen分期法。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22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6.0软件对证候和症状频次及百分率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核心症状进行聚类分析。所有数据通过采用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检索3个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 506篇,其中,CNKI 2 242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23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1 141篇,经排重删除824篇,获得文献2 682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剔除综述类文献、经验总结类文献2 079篇,阅读全文,剔除没有明确分期类文献、未同时涵盖微量蛋白尿期和临床蛋白尿期文献,最终纳入文献79篇,其中涉及证候讨论文献56篇,涉及症状讨论文献23篇。详见图 1。
![]() |
图 1 文献检索录入流程图 |
56篇文献共提取77个中医证候,根据《中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简明中医诊断学》规范统一为14个中医证候,其中微量蛋白尿期总频数为4 512例,临床蛋白尿期总频数为3 863例。微量蛋白尿期以气阴两虚、血瘀证、湿热证、阴阳两虚和阴虚燥热最为常见;临床蛋白尿期以气阴两虚、血瘀证、阴阳两虚、湿热证和痰湿证最为常见。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期气阴两虚、血瘀证、阴阳两虚、阴虚燥热、湿浊证、痰湿证、血瘀证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微量蛋白尿期,临床蛋白尿期阳虚相关证候比例升高,实证种类变多。详见表 1。
23篇文献共提取117个中医症状,根据《中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简明中医诊断学》规范统一为51个中医症状;其中微量蛋白尿期频数为1 696例,临床蛋白尿期频数为1 966例。微量蛋白尿期常见症状为倦怠乏力、口渴多饮、口干咽燥、肢体麻木、视物模糊、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肢体疼痛;临床蛋白尿期常见症状为倦怠乏力、肢体麻木、水肿、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口渴多饮、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尿浊。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倦怠乏力、口渴多饮、咽干口燥、肢体麻木等证候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蛋白尿期症状种类更复杂多变,尿浊、水肿等阳虚相关症状比例升高,详见表 2。
选取两期占比超过20%的核心中医症状,进一步分析其关联规律,运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瓦尔德法。根据分析结果,将核心症状分为3大类,分析结果详见表 3和表 4。
数据挖掘技术能从大量研究中找寻一些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和关联,研究者借助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其中,数据信息的来源也从单一的门诊数据扩展到对文献数据的利用,一方面能打破流派的束缚,另一方面也为数据获取提供便利。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无单独的记载,不同医家按照病情进展体现出的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水肿、关格、癃闭、肾消、肾劳、虚劳等。后世医家南征在其《消渴肾病研究》一书中首次规范化提出“消渴肾病”这一病名,明确指明DKD发病的病因基于消渴病的原发病因,病变脏器主要涉及肾脏。因消渴病为慢性疾病,病程长,难治愈,故易耗伤气血阴阳,又与痰、瘀、风、热等实邪相结合,故而发为本病。DKD的病位主要在肾,日久可波及脾胃、肺、膀胱、三焦、心、经络等,导致全身多部位的并发症。DKD为虚实夹杂之证,其证候错综复杂,气阴两虚和血瘀证贯穿整个DKD的各个阶段。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DKD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血、阴、阳及五脏虚,其中以肾虚为本,标实即为湿邪、痰浊、瘀血等,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不同。微量蛋白尿期肾脏损伤并不明显,仍表现为消渴症的气阴两虚、阴虚燥热证候病随着病情进展,由微量蛋白尿期进展到临床蛋白尿期,是由气虚到阳虚,阴损及阳,机体损耗加重的过程,由阳虚作为主要矛盾,阳气失于温煦,血、水的运行进一步失调紊乱,气滞、血瘀加重,痰浊内生,邪实突显。阴虚内热,灼伤肾络,肾气不固,阴阳俱损,邪气更易损伤肾脏,故随着病情进展开始出现血瘀、痰凝等证候,进展到临床蛋白尿期实证证候增多错综复杂。
从“证-症”结合的角度讨论,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中的瓦尔德法将两期其核心症状分类讨论,结合证候频次讨论得出结论。两期第一阶梯核心症状均为气虚导致的倦怠乏力;第二阶梯相较于微量蛋白尿期单纯阴虚燥热导致的口干咽燥、口渴多饮和血瘀证导致的肢体麻木,临床蛋白尿期增加了阳虚水泛相关症状;第三阶梯新增了因阳虚导致的尿浊和因痰浊证导致的胸闷。可见临床蛋白尿期的症状表现更加复杂多样,从外在更直观辅助了解其证候演变过程。
从病理学角度讨论,糖尿病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肾脏造成损伤,其中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病情发展到终末期的最终结果为肾衰竭。微量蛋白尿期是DKD病情发展的转折点,微量蛋白尿的出现提示着肾脏的初期损伤,临床蛋白尿期则提示肾脏出现不可逆的实质性损伤。随着病情进展,由微量蛋白尿期发展为临床蛋白尿期肾脏出现实质病变,是由气虚到阳虚,阴损及阳,虚损加重的过程。
综上,本研究对中医论治DKD的文章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发现,DKD从微量蛋白尿期进展为临床蛋白尿期,从气阴两虚进展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候也更加复杂多变。为临床进一步进行准确辨证论治提供了帮助。
[1] |
苏保林, 李敬, 汤水福, 等.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1): 70-74. |
[2] |
钱晓璐, 应慧敏, 王媛媛, 等. 益气固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 30(5): 957-959. |
[3] |
李小会, 陈丽名, 谭颖颖. 2022年版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解读[J]. 现代中医药, 2022, 42(5): 6-10. |
[4] |
李一民, 王悦芬.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分期论治[J]. 北京中医药, 2023, 42(3): 298-301. |
[5] |
陈卫衡, 赵岩. 从病证结合到证症结合, 探讨突出疗效优势环节的诊疗模式[J]. 环球中医药, 2021, 14(5): 917-919. |
[6] |
张广, 董必成, 卢愿.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治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通报, 2023, 22(8): 67-70. |
[7] |
MOGENSEN C E, SCHMITZ A, CHRISTENSEN C K. 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 Diabetes Metab Rev, 1988, 4(5): 453-483. DOI:10.1002/dmr.561004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