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玉玲, 崔向宁, 向密, 陈琛, 沈子焕, 焦林珂, 丁帆
- WANG Yuling, CUI Xiangning, XIANG Mi, CHEN Chen, SHEN Zihuan, JIAO Linke, DING Fan
- 从脾肺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 Treating heart failure from regulating spleen and lung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12): 1061-1064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12): 1061-106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12.0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07-28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心力衰竭(HF),简称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从而引起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1]。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病的晚期和严重病变,1项分层、多阶段研究表明,在中国≥35岁的成年人中,HF的患病率为1.3%(约1 370万),表明在过去的15年中,HF的总患病率增加了44%[2]。中医古籍中虽有“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脉经》)之说,但此处之“心衰”主要是对病机的描述,与西医所讲“心力衰竭”并不相同[3]。后世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肺胀、喘证、心悸、心水”等范畴。因此,CHF的发生与脾肺相关,从脾肺治疗此病往往可取效。
1 西医对CHF的一般认识和治疗CHF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心脏功能损害的慢性阶段,是因心室充盈或血液灌注的结构或功能损伤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4]。因此,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标志物,表明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老年人是HF患病的主要群体,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与高收入地区相比,低收入区人群的HF患病率和患病群体明显升高[5],这可能是由于对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导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6]认为由于研究通常只包括公认/诊断的心衰病例,因此真正的患病率可能更高。
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力衰竭协会(AHA/ACC/HFS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推荐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改善射血分数降低性HF(HFrEF)预后的“新四联”药物[7]。ESC[6]还指出HFrEF患者使用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可以降低住院率和死亡风险。CHF的一般性治疗包括去除HF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在使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中药的治疗[8]。临床研究也发现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改善CHF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因此,探索中医药在CHF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2 中医对脾肺与心相关理论的认识“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心肺同居上焦,上以应天,且经脉相连,关系密切。而脾胃位居中焦,为人体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产生和转运的枢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且脾属土,肺属金,“培土生金法”即来源于此。胃之大络,亦出于左乳之下,名曰“虚里”。因此,脾肺两脏与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气血水是其联通条件,从脾肺论治CHF具有重要意义。
2.1 气血相关“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气血的生成与运行是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上焦为心肺所居之处,为气之始也。而“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灵枢·营卫生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所主之气来源于水谷津液,是以“气之源头在于脾”(《张氏医通》)。肺主气,心主血脉,脾胃化生气血,肺奉心化赤而为血,三者共同主持人体的气血生成与运行。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宗气来源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两者可相互补充。肺朝百脉,可奉心化赤而为血,其物质基础来源于中焦脾胃所产生的水谷精微,通过“毛脉合精,行气于府”,而濡养全身脏腑经脉。“肺者,相傅之官;心者,君主之官”,肺可辅助心调气行血。《脾胃论》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亦说明心脾之间的关键在于气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气能摄血,血能载气,心主血脉,脾统血,两者共同调节气血的运行。
2.2 气机相因《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气始而生化,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五常政大论》)气虽无形,但气机运动所产生的变化是有形的,气的升降出入产生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变化。在人体,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主神明,参与全身气机的运动,故亦为“气之主”[9]。肺主宣发肃降,“呼出心与肺”(《难经·四难》),也说明心肺共同参与气机的调节。“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医碥》),脾主升清,心肺主降,一升一降,使上下气机相交,气血津液相通。如《四圣心源》记载:“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枢。”另外,心火下降,可济肾水,肾水得心火之温煦,可布散精气于全身,此亦水液运行的另一通道,如此则全身气机、水液方可运行如常。
因此,若脾胃升降失司,心肺失于宣降,一则全身气机失调,血气亦随之逆乱,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二则津液输布运化失常,或聚湿成痰,或痰瘀阻络,或痰瘀水停。因此,心肺的宣发肃降和脾胃的升清降浊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气机运行。
2.3 水道相通“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素问·痿论》),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心主通明,属火,以阳气为用,肺布散津液于皮毛需心阳的温煦气化作用。同时,心肺主降,肺降燥于下,一可避免中焦脾胃水湿泛溢而聚湿成痰、成瘀;一可使上焦水汽下降,避免饮停心下、胸胁。正如陈修园引喻嘉言“饮亦阴类,阻其胸中空旷之阳,自致短气”之说,认为心肺之阳下济,大能温暖胃而消化痰饮。心火下降,亦可温暖肾水,使肾水蒸腾于上,则上下水道相通矣。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脾胃消化饮食水谷,产生水谷津液,一以上济心肺,一以下输肾与膀胱,连通上中下三焦水道。
“肺属金,性燥喜湿;而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性喜燥恶湿。两者一升一降,燥湿相济,一以携水汽于上,使肺金润降;一以降燥于下,使脾土健运。正如《张氏医通》所言:“脾性喜温喜燥,而温燥之剂不利于保肺,肺性喜凉恶燥,而凉润之剂不利于扶脾,两者并列而论,脾有生肺之机,肺无扶脾之力。”在升降相因的基础上,燥湿相济,有助于水液通道的正常运转,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则痰湿、血瘀无以为生。“提壶揭盖法”即是此理。
3 从脾肺论治CHFCHF的基本病机是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或兼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痰饮为主[10]。《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心有病,无力达邪,则从脾肺治之。
“天气通于肺……谷气通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肺是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且心肺同居上焦,都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肺既病,则心失所养。如《灵枢·本脏》言“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素问·玉机真藏论》记载“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王叔和认为阳虚引起的水饮停聚是“心衰则伏”的主要病机,并以调阴阳、利小便为治法。陈芳等[11]认为《灵枢·胀论》所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虚满而喘。”咳中描述的烦心、短气、夜寐难安、气喘、胸闷等症状类似西医的左心衰竭。仇盛蕾等[12]也提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合用泻肺利水方药,可以改善冠心病HF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冠心病HF患者超声指数。祝德伟[13]发现调脾护心方可以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降低HF大鼠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oll受体4(TLR4)水平的作用。脾胃失调是HF患者发病的关键因素[14]。
此外,有研究表明,肺脏和心脏之间有密切联系,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人群患有HF的风险远远高于未患COPD的人群[15]。并且,腹部压力的改变对HF患者有较大影响,即肝脏和脾脏的改变会导致HF患者的全身充血[16]。脾肺二脏与心关系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心胃位置相近,心脾母子相连;心肺同居高位,病痛相及,母子相关。综上,根据慢性心衰气虚血瘀、水饮内停等特点,从脾肺治疗心衰具有重要意义。
3.1 调补气血“人年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千金方》)。CHF多因气血阴阳受损,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脉痹阻,瘀水互结,痰湿内停等。但心气亏虚是其产生根本病机[17]。“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关系密切。气虚运血无力不仅可致气虚血瘀,也可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各种并发症。究其根源,CHF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因而其治疗关键在于调补气血。而调补之法不仅在于益气补气,更在于行气,气行则血行。正如王清任所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刺节真邪论》)。谷气和自然界清气合而为宗气,宗气一虚,其“贯心行血”之力亦受影响,出现心悸、气短、喘息等症,在中焦则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失调。任雪萍等[18]认为宗气亏虚为CHF的根本病机,气虚为始,阳虚为渐,血行无力,进一步产生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而以益气升提为其治疗大法,认为CHF的关键脏腑在脾(胃)、肺。肺司呼吸,朝百脉,是宗气产生的重要场所,也是血液流入心脏的重要推动力。脾胃化生气血,与自然界清气合生宗气,又可补充全身血液。候瑞等[19]认为“虚里”对应心脏,而虚里之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补益脾胃可以促进宗气生成,是治疗CHF的关键。《仁斋直指方论》亦曰:“人以气为主,……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气虚会导致血虚。脾肺关系的实质即气血关系的失调,从脾肺论治CHF应以调补气血为要。
3.2 化瘀利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与西医CHF的临床表现尤为贴近。“血不利则为水”,脉管中的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即为水液。气血水理论[20]认为,HF患者由于体液潴留而出现的水肿症状是因“血气不循而水滞”所导致的。黎鹏程等[21]认为心衰患者是由于气虚、气滞、寒凝、痰浊等多种因素导致血脉运行不利,而致水液停聚,水湿泛溢而为肿,发为HF。而活血利水法是治疗冠心病HF的关键。
《血证论》云:“血中有气,气即是水。”而“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血水可相互致病。心火化赤而为血,藏于肝中,肾水化生元气,肺主乎气,脾运行其间[22]。肺为气之主,朝百脉,主治节,肺气既虚,治节功能不利,心气亦虚,血行不利则瘀也。脾胃亦主水谷津液代谢,化生气血,上输心肺以滋上焦,又能携心火降于肝肾以平下焦,与痰湿血瘀的生成密切相关。因此,化瘀利水之法关乎脾肺也。《金匮要略》提出的“小便不利者,蒲灰散主之”,即是化瘀利水之法。
西医利水药虽多且速效,但往往容易造成机体电解质紊乱,水去而复起。此时,可用中医中药利水之法。对于津液输布失常,水停心肺,淤血阻滞之CHF患者,临床可用化瘀泻肺利水之法平之,临床常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平喘固本汤等合化瘀利水之药加减,如泽兰、益母草等,肺肾两虚者还可合用真武汤。而临床研究也发现[23]葶苈大枣汤加减可显著降低CHF患者血浆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提高CHF患者预后。“中焦如沤”,水谷津液代谢、气血化生均在此进行,脾胃一虚,痰瘀、水湿等邪均现。邹旭等[14]认为HF病位虽涉及五脏,但关键在于脾胃失调,而水湿、痰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对于中焦水饮停聚,痰瘀互结,上凌心肺之心衰,常以苓桂术甘汤、桂枝加桂汤等加减治疗。苓桂术甘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减轻射血分数保留性HF(HFpEF)患者的水肿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4]。邱俊[25]基于“心脾相关”理论,发现四君子汤可以明显改善CHF大鼠的心功能,改善心室质量指数和心肌细胞蛋白质表达。
4 结语综上所述,脾肺两脏与心关系密切,在CHF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致病作用。本病虽病位在心,但与脾肺关系密切。心肺同居上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肺共同主持宗气的产生,且助心行血;又肺为水之上源,储痰之器也,脾胃为水谷津液代谢之处,生痰之源也。心脾、心肺母子相关,故临床从脾肺论治CHF具有重要意义。
[1] |
葛俊波, 徐永建, 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
[2] |
HAO G, WANG X, CHEN Z, et al. 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J].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019, 21(11): 1329-1337. DOI:10.1002/ejhf.1629 |
[3] |
罗良涛, 付帮泽, 郭淑贞, 等. 中医古籍中的"心衰"及其与心力衰竭的关系[J]. 中医杂志, 2014, 55(6): 532-534. |
[4] |
ZIAEIAN B, FONAROW G C. Epidemiology and a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J]. Nat Rev Cardiol, 2016, 13(6): 368-378. DOI:10.1038/nrcardio.2016.25 |
[5] |
CONRAD N, JUDGE A, TRAN J, et al. Temporal trends and patterns in heart failure incidenc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4 million individuals[J]. Lancet, 2018, 391(10120): 572-580. DOI:10.1016/S0140-6736(17)32520-5 |
[6] |
MCDONAGH T A, METRA M, ADAMO M, et al. 2021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42(36): 3599-3726. DOI:10.1093/eurheartj/ehab368 |
[7] |
HEIDENREICH P A, BOZKURT B, AGUILAR D, et al. 2022 AHA/ACC/HFS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22, 145(18): e876-e894. |
[8]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 760-789.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8.10.004 |
[9] |
胡小勤, 陈利国, 刘芳. 论心亦为气之主[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3(10): 1106-1108. |
[10] |
毛静远, 朱明军.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 中医杂志, 2014, 55(14): 1258-1260. |
[11] |
陈芳, 何怀阳, 黄琳, 等. 从心肺肾同治顽固性心衰[J]. 江西中医药, 2015, 46(2): 18-19. |
[12] |
仇盛蕾, 戴梅, 时莉晓, 等. 泻肺利水法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衰超声指数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8, 13(8): 1833-1836.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8.004 |
[13] |
祝德伟. 调脾护心方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及对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合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
|
[14] |
邹旭, 潘光明, 林晓忠.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J].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4(5): 419-421. |
[15] |
ALVAREZ F V, BAILON M M, DIEZ J de M.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J]. Archivos de Bronconeumologia, 2009, 45(8): 387-393. DOI:10.1016/S1579-2129(09)72937-4 |
[16] |
VERBRUGGE F H, DUPONT M, STEELS P, et al. Abdominal contributions to cardiorenal dysfunction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3, 62(6): 485-495. DOI:10.1016/j.jacc.2013.04.070 |
[17] |
冯波, 张艳. 气血津液与慢性心力衰竭辨治[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28(11): 69-70, 114. |
[18] |
任雪萍, 王振涛, 张志强. 王振涛教授益气升陷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17): 64-66. |
[19] |
侯瑞, 王燕, 张久亮. 从《黄帝内经》对"虚里"的论述探讨心力衰竭的治疗要点[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9): 4328-4330. |
[20] |
郑国玉, 张明. 从气血水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1): 96-97. |
[21] |
黎鹏程, 卢丽丽, 胡秀清, 等.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论治冠心病心力衰竭[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4): 1872-1875. |
[22] |
王艳蕾, 颜旭, 杨军辉. 从《血证论》气血水理论谈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J]. 四川中医, 2022, 40(3): 36-39. |
[23] |
龚昌杰, 黄路梅, 蔡霞, 等.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液白蛋白/肌酐比值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2): 327-330, 400. |
[24] |
牛嘉暄.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天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
|
[25] |
邱俊. 四君子汤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蛋白质组学影响的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