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郑娜, 杜元灏, 丁晶, 许迎春, 吴江莹, 吴潇哲, 郭睿婧, 田珍, 何润东, 黄迪, 李培雯, 刘婉玉
- ZHENG Na, DU Yuanhao, DING Jing, XU Yingchun, WU Jiangying, WU Xiaozhe, GUO Ruijing, TIAN Zhen, HE Rundong, HUANG Di, LI Peiwen, LIU Wanyu
- 头皮针结合体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水平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in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related factor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2): 145-149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2): 145-14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2.08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3-10-11
2. 天津市环湖医院中医科, 天津 300350
2.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Huanhu Hospital, Tianjin 300350, China
卒中后认知障碍,即卒中后6个月,产生认知障碍的相关综合征,也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亚型之一[1],其会减少病患的幸福感,而且还会显著影响到实际的生活水平以及回归社会的状况。头皮针,即针刺特殊区线或者是经穴治疗身体病症的方法。尽管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头皮针配合运动疗法、认知训练、针刺背俞穴治疗改善认知功能[2-4]。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内源性活性神经肽,有着较强的舒血管效果,大量散布于中枢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对于缺血所引发的神经细胞损伤,有着重要的保护效果,而且有助于优化相应的认知下降作用[5]。但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改善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后的认知功能疗效能否增加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头皮针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更有效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治疗的患者。根据前期临床预实验,采用G·Power软件,预计对照组的平均MMSE为(26.15 ± 3.2)分,观察组的平均MMSE为(27.86±3.2)分。设定α=0.05(双侧检验),1-β=0.8,各组需求有56例,计算到具体的脱落率指标为20%,所以观察以及对照组的具体数量都要求为70例,总计140例。不加入研究人员,依靠SPSS 25.0按1∶1划分为两个组别,将记录信息装入有1~140序号的信封,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保管以及发放。征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在其接受第1次治疗前,由事先培训过的医师依次拆开信封并实施信封内分组方案。全体流程都经过了本院伦委会的审核,伦理批号:(津环)伦审第(2020-23)号。
1.2 诊断标准为确立准确的诊断,本研究严格参照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有新发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这些检查的过程中,专业医师通过详细分析影像资料,以此来确认是否存在新发的脑梗死。其对确保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和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旨排除那些可能存在的非脑梗死的情况。
1.3 纳入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被限定在18~85岁之间,且不对性别进行限制,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2)所有入组病例,都满足指南的标准[2],经过头部CT或MRI检查,且检查结果确认为新发脑梗的情况,以此作为筛选的重要依据。3)病例的发病时间必须在14 d以内,这是因为超过此时间范围,病情的复杂性会大幅增加,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4)研究参与者及其家属需要完全理解研究的性质,并在充分了解后,自愿签署同意书加入本研究,这一点对于保证研究的伦理性和参与者的自主权至关重要(注:一些患者有卒中病史)。
1.4 排除标准1)伴随存在意识障碍、失语或者是偏瘫问题,难以顺利进行神经心理学的测试活动。2)存在抑郁症等相关精神病变,或者是存在其他问题导致的痴呆,类似于癌症或创伤等。3)存在内脏以及内分泌相关病症,或是血液病等。4)通过询问病史明确在此次发病之前有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5)近4周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6)4周内使用过相关益智药或抗精神病药物者。7)收缩压大于190 mmHg、舒张压大于120 mmHg。8)烦躁不能合作患者。9)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10)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本次试验者。
2 治疗方法第一次治疗日由接受培训的固定医师打开随机分配信封并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对于脑梗死以及基础病,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7],提供对应的药物治疗。
2.1 观察组1)头皮针:由具有中医医师执照工作5年以上针灸师执行针刺。针刺穴位选定患侧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枕下旁线、顶旁2线;令患者取坐位或者仰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后,选取0.25 mm×40 mm毫针(华佗牌)平刺入所选针刺部位帽状腱膜下,将针以200次/min速度捻转,持续捻转30 s~1 min,捻转完成后留针60 min。每10天为1个疗程,连续1个疗程,总共10次治疗。
2)体针:由具有中医医师执照工作5年以上针灸师执行针刺。针刺患侧合谷、外关、三阴交、太冲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直刺,针刺深度3.33~5 cm,留针20~30 min。每10天为1个疗程,连续1个疗程,总共10次治疗。
2.2 对照组予体针治疗,其具体的取穴、操作以及疗程,和观察组相一致。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核心指标是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CGRP,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90天评定。
1)MMSE量表评分[8]:对于具体的受试者开展评价,并详细记录各分项分值,MMSE总分为30分,其中文盲 < 17分,小学 < 20分,初中与更高 < 24分者,即确认有障碍。
2)实验室化验:入院当天20:00之后禁食,次日清晨6:00空腹采集肘静脉血4~5 mL,采用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Siemens公司),测定具体的空腹血糖、TC等相关指标;BNP Ⅱ蛋白分析仪,测定HbA1c等指标。以ELISA法测试CGRP指标。
3.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及分析,选择运用全分析集开展相应的数据分析,排除存在不合格、中途退出的部分,对于重要指标的估计,选择运用最为临近一次观察值开展结转。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方式来表示,两独立样本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是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进行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产生脱落的总计数量为10例,对照组产生脱落的具体数量为8例,最后参与试验观察组的实际数量为60例,对照组的实际数量为62例。两个组别的具体性别结构、年龄以及教育水平等,还有病史区别等,区别相对较小都不具备统计价值(P>0.05),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以及MMSE评分具有可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两组治疗前后认知能力与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90天MMSE评分、CGRP水平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 < 0.05),观察组治疗后90天MMSE评分、CG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4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升高,血清CGRP浓度升高,观察组MMSE评分升高幅度和血清CGRP浓度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提示头皮针体针可改善卒中后认知水平,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法。
急性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主要形态,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疾病每年所需的治疗费用堆积成高达数百亿的惊人数字,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梗死发生后,患者通常会遭遇认知功能的障碍,该类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工作能力[9-10]。依据Nys等研究显示,患者经历首次脑卒中之后,有高达48.6%的比例会出现认知障碍的情况[11]。此外,Marcin的研究报告中也提到,脑梗死发生后的两周内,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比率高达78%,凸显该问题的严重性[12]。因此,可发现认知障碍不仅是脑梗死后的普遍症状,而且还是预测未来不良预后的重要因子。该发现对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医疗实践和患者管理策略的优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8]。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选穴规律研究中描述改善认知功能的经络使用频数最高的经络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针刺治疗改善认知障碍的腧穴选局部取穴、循经远取,注重运用交会穴加强督脉与十二正经之间的联系,效果显著[13]。
头皮针疗法,亦称为头针,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医疗方法,历史的长河中发展与完善。该方法的核心是将细针精准地刺入头部的特定穴位,穴位的选择与刺激方式,都严格遵循着中医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经验[14]。多次实践中,该类针刺技术被发现近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极为显著,从而在医学界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推广。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头皮针显示出其独特优势。现代医学研究中,张梦佛等[15]对头皮针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头皮针不仅是简单的治疗手段,更有多方面的脑部保护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大脑疲劳等[16-17]。综合,头皮针法不仅具备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在促进大脑血液流动方面的功效尤为显著,对预防和治疗各种脑部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8-19]。
CGRP人体内发现的最强血管扩张物质。该类物质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有广泛的分布,对维持这些系统的正常功能起不可或缺的作用[20]。CGRP的浓度在体内升高时,它能有效促进血管的扩张,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该过程对于确保大脑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以及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CGRP在神经学和心血管学领域的研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发现头皮针以及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均可使血浆CGRP水平升高,且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组患者血浆CGRP水平升高显著,其与改善认知功能可能相关。
本文基于脑卒中较为多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疗效不理想进行分析,咨询神经内科专家达成治疗共识,结合治疗认知障碍常用头皮针取穴以及体针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尚可。初步发现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头皮针治疗疗效更显著,头皮针与体针的有机结合具有1加1大于2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新的模式与思路。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可能是通过提高CGRP水平,从而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但是由于目前仅对CGRP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在缺乏其他验证方式的前提下,尚不足以确定其与认知改善的绝对相关性。本次分析是单中心研究,有样本量不足、观察时间短等缺陷,后续需更进一步的优化。
[1] |
安东侠, 李瑶, 董艳红. 卒中后认知障碍预警因子的研究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 46(3): 333-337. |
[2] |
杜小正, 王金海, 鲍春龄, 等. 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27(7): 17-20.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06 |
[3] |
KONG Y Q, XU F, LIN X R, et al. Effects of the lifting manipulation of scalp acupuncture for raising myodynamia of the affected limbs in hemiplegic patients due to cerebral thrombosis[J]. Chung i Tsa Chih Ying Wen Pan, 2005, 25(4): 256-259. |
[4] |
HEGYI G, SZIGETI G P.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using Yamamoto New Scalp Acupuncture: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2, 18(10): 971-977. DOI:10.1089/acm.2011.0047 |
[5] |
ZHAI L Y, SAKURAI T, KAMIYOSHI A, et al. Endogenous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suppresses ischemic brain injuries and progression of cognitive decline[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8, 36(4): 876-891. DOI:10.1097/HJH.0000000000001649 |
[6] |
OREMUS M. Does the evidence say a 4-point change in ADAS-cog score is clinically significant?[J].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4, 10(3): 416-417. |
[7]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试行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9.
|
[8] |
MOLLOY D W, STANDISH T I. A guide to the standardized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J].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1997, 9(Suppl 1): 87-94;discussion 143-150.
|
[9]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写作组.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44(2): 142-147. |
[10] |
POHJASVAARA T, ERKINJUNTTI T, VATAJA R, et al. Dementia three months after stroke. Baseline frequency and effect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dementia in the Helsinki Stroke Aging Memory Study (SAM) cohort[J]. Stroke, 1997, 28(4): 785-792. DOI:10.1161/01.STR.28.4.785 |
[11] |
NYS G M, VAN ZANDVOORT M J, DE KORT P L,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domain-specific cognitive abilities in acute first-ever stroke[J]. Neurology, 2005, 64(5): 821-827. DOI:10.1212/01.WNL.0000152984.28420.5A |
[12] |
DE TORRE J C. Alzheimer disease as a vascular disorder: Nosological evidence[J]. Stroke, 2002, 33(4): 1152-1162. DOI:10.1161/01.STR.0000014421.15948.67 |
[13] |
翟延, 苏同生, 宋瑞, 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选穴规律[J]. 世界中医药, 2023, 18(14): 2040-2044, 2051.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3.14.016 |
[14] |
梁艳, 赵杨, 王琳, 等. 不同部位及刺激量头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概述[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8): 92-94. |
[15] |
张梦佛, 董勤. 针刺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介入时机及选穴特点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中国伤残医学, 2008, 16(1): 116-118. |
[16] |
WANG J H, DU X Z, ZHANG T Z, et al. Scalp-acupuncture improv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by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IL-10 mRNA, IL-6 mRNA and TNF-α of parahippocampal gyrus in cerebral ischemic rats[J]. Acupuncture Research, 2019, 44(3): 183-188. |
[17] |
DU J Y, YIN J, LIU L,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60 cases of treating cognitive disorder after cerebral injury in combination with scalp acupuncture and cognitive training[J]. Medicine, 2018, 97(40): e12420. DOI:10.1097/MD.0000000000012420 |
[18] |
CHUNG W Y, LIU S Y, GAO J C, et al. Modulatory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calp Acupuncture on brain activation in the elderly as revealed by resting-state fMRI[J].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9, 14(12): 2126-2131. DOI:10.4103/1673-5374.262590 |
[19] |
王振垚, 张虎, 杨洋, 等. 头针结合针刺背俞穴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APP、Aβ1-42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 2019, 32(4): 552-555. |
[20] |
ZHENG L F, WANG R, XU Y Z, et al.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dynamics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spinal cord following different sciatic nerve injuries[J]. Brain Research, 2008, 1187: 20-32. DOI:10.1016/j.brainres.2007.1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