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朱益林, 王壮壮, 邢荣荣, 田露
- ZHU Yilin, WANG Zhuangzhuang, XING Rongrong, TIAN Lu
- 从“五脏阳以竭”论内伤水肿
- Discussion on the internal injury edema from "the failure and suppression of yang qi in the five zang-organs"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3): 268-271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3): 268-271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3.1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3-11-15
“水肿”一词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水液生化输布失常,水湿停滞,人体出现局部乃至全身水肿、积水的一类病证[1]。《素问·汤液醪醴论》言:“其有不从毫毛而生。”[2]指出水肿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水肿即多因风、寒、水湿、火热等邪气侵袭机表,使体内津液运行和化生异常的病证;内伤水肿为由饮食、劳倦、情志等内伤因素导致的水液代谢障碍的病证[3]。《黄帝内经》提出“内伤水肿”的概念,《素问·汤液醪醴论》强调“五脏阳以竭”为内伤水肿的病机。文章从五脏角度出发,论述“五脏阳以竭”导致内伤水肿的病理变化,系统梳理内伤水肿的具体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五脏阳以竭”病机内涵《素问·汤液醪醴论》载:“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2]将“五脏阳以竭”作为内伤水肿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历代注家对“竭”解释有二:一为阳气衰竭之意,如张介宾所论:“不从毫毛生,病生于内也。五藏阳已竭,有阴无阳也。”[4]竭为枯竭、干涸,《读素问钞·论治》亦释:“不从毫毛言生于内也,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5]阴气内盛而阳气衰竭使得水液推动和调控作用减弱,水邪生于内而蓄于内导致水肿产生。二为闭竭阻遏不行之意[1],《素问·汤液醪醴论》载:“五阳已布,疏涤五脏。”[2]五脏以阴为体,以阳为用,五脏阳气的宣布,人体郁滞秽浊之邪得以祛除,意指五脏阳气郁滞,气机不畅导致气不行水形成水肿。
阳气的温煦及气化是津液输布的主要动力,水为阴,水液的化生输布、运行排泄需要阳气的推动,阳虚不能温化阴精,阳气郁阻不得敷布则津液不运,可见五脏阳气的衰竭和五脏阳气的阻遏均能导致内伤水肿。杨上善提出“心伤竭”“肝伤竭”“脾伤竭”“肺伤竭”“肾伤竭”五脏“伤竭”之说,因而对于内伤水肿的认识应从五脏角度出发,详析诸脏“阳伤竭”病机,治疗时结合五脏特点施治[6]。
2 心伤竭之内伤水肿 2.1 病机关键——失于温煦,血瘀水停心主血脉,阳气充沛则营运周身、脉道通利。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血脉流畅,津液才能正常运行,并外泄于皮肤为汗。水液的运化通行、输布、排泄有赖于阳气的温煦与推动,因此心阳衰竭能导致津失于温化,水液停聚,《医学正传·气血》载:“血非气不运。”[7]心阳气虚衰可伴见血脉凝涩瘀积之症,《黄帝内经》中“心痹”“心咳”“心胀”等心系病症亦多伴见水肿,且日久兼有血瘀证。
2.2 对证施治——温通心阳,活血利水心阳虚衰,水饮内停,血脉凝滞导致的内伤水肿可归于心阳虚瘀阻型,其表现多见全身水肿,畏寒肢冷,尿少,伴见心悸,咳嗽。舌淡暗胖苔白,脉沉细或结代。治疗以“去宛陈莝”为原则,祛除体内瘀血等陈腐之物,又遵《金匮要略·水气病脉并治》所言:“血不利则为水。”[8]故当施以温通心阳、活血利水,以真武汤加减治之。实验研究表明该方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脏容量负荷,有效控制液体潴留,为心衰阳虚水泛证的代表方剂[9]。亦有学者在真武汤基础上加入水蛭、黄芪等为加味真武汤,水蛭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黄芪具有强心扩张外周血管作用,改善心阳虚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兔的心功能[10],两者可有效增强真武汤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
3 肝伤竭之内伤水肿 3.1 病机关键——失于疏泄,水液泛溢肝主疏泄,敷布条达阳和之气,调畅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灵枢·百病始生》载:“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11]肝气实,失于疏泄,阳气阻滞而使津液输布不利,可见血瘀水停。肝阳虚,久则枢机失利,水湿不化泛滥外溢,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肝脉……若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2]肝阳不足,水湿在肌肤,病为溢饮。《黄帝内经》中“鼓胀”“溢饮”“石水”等肝系病症伴见水肿。因此,肝气郁结与肝阳虚均可导致疏泄失常,水液泛溢。
3.2 对证施治张志聪释:“肝主疏泄水液。”[12]肝气枢和,气血调畅,津液得以输布,治疗时遵“去宛陈莝”原则,祛除体内郁积等陈腐之物,顺肝脏敷布和柔之性,虚者温补肝阳,实者疏肝理气,从而枢机调和,以达行水之效。
3.2.1 温补肝阳,调和气机肝阳不足,津液停滞导致的内伤水肿可归于肝阳虚型,其表现多见胸胁及少腹、四肢水肿,二便不通,不耐劳累,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软。当以温补肝阳,调和气机为主,《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2]现代医家以黄芪、吴茱萸、肉桂、柴胡、当归、泽兰、陈皮等合五苓散治疗肝阳虚所致的鼓胀[13]。方中以黄芪、吴茱萸、肉桂温补肝阳,《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解》亦指出:“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14]重用黄芪温阳益气,配以柴胡,力求恢复肝的升发枢和功能,合五苓散增强温阳利水之功,少佐理气、化瘀之品,使气机通畅,开其郁积,水邪亦祛。
3.2.2 疏肝理气,祛郁行水肝气阻遏,津液输布失常导致的内伤水肿可归于肝气郁结型,其表现多见胸胁及少腹水肿,二便不利,口苦,善太息,甚则面目黄,多伴情绪易怒,胁肋不舒。舌稍红苔薄,脉弦滑。当以疏肝理气,祛郁行水为主,方用四逆散加减。现代研究表明,四逆散具有保护肝脏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15],临床上李延教授用四逆散治疗肝气郁结型特发性水肿,若病情日久形成瘀血内阻,可在其基础上配伍当归芍药散[16]。《素问·腹中论》最早提出用“鸡矢醴”治疗“鼓胀”,鼓胀病情严重时症见腹胀大、腹壁青筋明显等,该阶段类似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晚期症见腹水,《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言:“如水气在内……以牵牛、甘遂之类泻之。”[17]以逐水泻下药除肝之水积。
4 脾伤竭之内伤水肿 4.1 病机关键——升降无序,水运失调脾主运化,运化谷食与水饮。脾气以升为健,使脏腑气机升降有序,维持着机体气和水精的正常运行。脾阳是脾气中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脾阳虚衰则水液运化转输失常,水湿停滞,如《黄帝内经》中“水闭”“水胀”等病证。《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脾脉……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2]脾主四肢,阳虚运化无序则水泛四肢并累及循行经脉,水停于足。《灵枢·本神》载:“脾气……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此处脾气实为脾气郁滞[18]的病证,《内经博议·足太阴脾病论》言:“太阴土壅,则本经不运。”[19]土实强、邪气盛则脾胃壅实,水液积聚无从以泄,则经溲不利。因此阳气的衰竭和阻遏均能导致脾脏升降无序,水运失调形成内伤水肿。
4.2 对证施治脾运化水液防止其停聚于内。治疗时以“开鬼门”为原则,“开鬼门”有发汗、通大便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2]脾位于中焦,病位在四肢而下肢尤甚,故“脾伤竭”导致的内伤水肿应遵循“开鬼门”的通便之意。脾虚者健脾理气,实者泄脾排浊,恢复脾脏生理功能,斡旋水液使其周流宣布,以利水肿。
4.2.1 健脾理气,通化水湿脾阳虚衰,水湿外溢导致的内伤水肿可归于脾虚水停型,其表现多见四肢及腰以下水肿甚,小便短少,身重,伴见脘腹胀满,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弱。治当健脾理气,通化水湿,以健为通,方用枳术汤加减。《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8]脾弱则气滞失于输转,枳实行气消痞恢复脾气转运之功,《神农本草经疏·薏苡仁》指出:“脾实则肿消。”[20]白术健脾补土,脾气健旺则水行肿消。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运化水湿使水液从粪便排出,以达补土制水之效[21]。
4.2.2 泄脾排浊,祛湿利水脾气阻遏,水液停滞导致的内伤水肿可归于脾胃壅实型,其表现多见腹胀满,二便不通,身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泄脾排浊,祛湿利水,以泄为通,气机阻滞则水湿中阻从而热化,应当清热泻实通腑,方用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广注·痰饮咳嗽病脉并治》曰:“土壅则水道为之不通……泻中州之实,以浚下流之壅。”[22]厚朴运土助脾,大黄破结逐饮,通腑祛除壅实水湿之邪,亦遵“土郁夺之”之法。
5 肺伤竭之内伤水肿 5.1 病机关键——宣肃失司,水气留聚肺主行水,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调节着津液的输布和排泄[7]。阳气衰少津液不得气化,则水气留聚,如《黄帝内经》中“水胀”。肺藏魄,魄者其主在肺,阴之属也,阴无阳气不行、水无阳气不化,《素问·汤液醪醴论》言:“其魄独居。”[2]故肺阳虚衰则魂魄独居、津液妄行,阴液上攻于肺使其胀满阻遏。肺主一身之气,若肺气阻遏气机上逆,水液随之上行出现面目水肿等症,故肺气机畅达则升降有序水液流通。《素问·大奇论》释:“肺之雍,喘而两胠满。”[2]意为肺胀满气逆,而外雍滞于经络,水气留聚导致水肿喘逆,如《黄帝内经》中“肺胀”。由此可见阳气的衰竭和阻遏均能导致肺胀宣肃失司,水气留聚形成内伤水肿。
5.2 对证施治肺为五脏六腑之盖、水之上源,水饮易停于上焦,遵循《黄帝素问直解·汤液醪醴论》载:“开鬼门,乃开发毛腠而汗出也。”[23]其发汗之意,虚者以温肺散寒,实者以宣发祛邪,使肺气宣发,卫气津液正常输布,开汗孔使水邪外越。
5.2.1 温肺散寒,解表散水肺阳虚损,寒饮内停导致的内伤水肿可归于肺阳不足型,其表现多见面目及身体浮肿,短气乏力,恶寒,多伴咳嗽痰清稀。舌苔淡白,脉浮滑右寸无力。治当温肺宣散为主,方用小青龙汤加减。此方解表散寒、温肺散水,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干姜、细辛温肺阳化饮。
5.2.2 宣肺发汗,祛邪外越肺气阻遏,水饮停聚导致的内伤水肿可归于肺气郁闭型,其表现多见面目及身体水肿,气促胸闷累及胁肋,多伴有咳嗽难以转侧。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治当宣肺发汗,祛邪外越为主,多用越婢汤加减。方中麻黄1味药,近代医家张山雷指其:“专疏肺郁,宣泄气机。”[24]佐以石膏肃降清郁,两者一宣一降,宣达肺气;姜草枣调和阴阳,以助肺气宣发,使肺气自和,水肿得解[25]。
6 肾伤竭之内伤水肿 6.1 病机关键——精微不布,水停而聚肾主水,司一身之水液代谢,意指对脏腑之气与阴阳的资助调控、使尿液生成与排泄协调两种。蒸腾气化是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肾阳不足脏腑气化不利,膀胱开阖失司,水液失于蒸化,《素问·水热穴论》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2]精微不布、水停而聚,如《内经》中“水胀”“石水”。
6.2 对证施治——温肾助阳,利尿消肿肾阳虚衰,人体精微不布,水液停聚所形成的内伤水肿可归于肾阳不足型,治疗以“洁净府”为原则,张介宾释:“净府,膀胱也。”[4]洁净府为利尿之意。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素问·标本病传论》言:“肾病少腹腰脊痛……小便闭。”[2]具体治法应温肾助阳恢复水液气化,膀胱得肾阳温煦而开阖有度,水邪从净府而出以消肿。肾阳不足型内伤水肿表现多见面目水肿腰以下甚,小便不利,多伴见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方用肾气丸加减,肾气丸温肾助阳,化气利水,如张山雷所释:“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26]方中干地黄、山茱萸和薯蓣三者补肾填精,炮附子、桂枝振奋肾阳体现“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之意,茯苓、泽泻和牡丹皮后世称为“三泻”有通调水道之功。方中茯苓亦有其效,研究表明茯苓中的茯苓三萜、水溶性多糖和水不溶性多糖可以改善肾阳虚水肿大鼠肾功能、调节脂质代谢从而达到利下焦水湿的效果[27]。
7 总结综上,《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内伤水肿的主要病机是“五脏阳以竭”,诸脏阳气衰竭或阻遏均能导致内伤水肿。阳气衰竭与心、肝、脾、肺、肾五脏有关,阳气阻遏与肝、脾、肺密切有关。治疗时应以外感水肿祛邪为主或兼以扶正之法区别,内伤水肿强调以五脏为中心,根据病因、病性虚实,结合病位所在脏腑的生理特点择其具体治法,把握“五脏阳以竭”的病机特点,以恢复五脏功能为主,兼以祛邪。阳气衰竭导致的内伤水肿具体治法有:温通心阳,活血利水;温补肝阳,调和气机;健脾理气,通化水湿;温肺散寒,解表散水;温肾助阳,利尿消肿。阳气阻遏导致的内伤水肿具体治法为:疏肝理气,祛郁行水;泄脾排浊,祛湿利水;宣肺发汗,祛邪外越。临床运用时应注重“五脏阳以竭”病机的虚实及对应脏腑,择其治法给水邪以出路,“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使五脏阳气恢复,五脏之郁疏通,从而达到“平治于权衡”阴阳权衡的效果。
[1] |
翟双庆, 黎敬波. 内经选读[M]. 4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46;151.
|
[2] |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2, 60, 71, 95-96, 179, 221, 244.
|
[3] |
孙理军. 《内经》水肿病发生机制探析[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8(6): 8-11. |
[4] |
张介宾. 类经[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6: 320-321.
|
[5] |
滑寿. 读素问钞[M]. 汪机, 续注, 王绪鳌, 毛雪静, 点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22.
|
[6] |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6: 305.
|
[7] |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79.
|
[8] |
张仲景. 金匮要略[M]. 何任, 何若苹,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4, 57.
|
[9] |
张杼惠, 陈程, 刘建和, 等. 经典名方真武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28(13): 242-249. |
[10] |
朱章志, 龙新生. 加味真武汤对充血性心衰模型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1, 12(5): 342-344. |
[11] |
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7, 115.
|
[12] |
张隐庵.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九卷[M]. 新1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
[13] |
王恩成, 唐琳, 姚伟, 等. 鼓胀病从"肝主小便""肝阳虚"论治[J]. 光明中医, 2018, 33(3): 316-318. |
[14] |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6: 399.
|
[15] |
温静. 四逆散抗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与配伍机理研究[D]. 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 2012.
|
[16] |
赵大鹏, 唐宇, 初贺明, 等. 李延运用疏肝化瘀法辨治特发性水肿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 54(3): 39-41. |
[17] |
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下册[M]. 崔仲平, 王耀廷, 主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116.
|
[18] |
崔亚丽, 袁卫玲, 孟静岩. 从脾失升清浅析脾实证的病理机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12): 2526-2527. |
[19] |
罗美. 内经博议[M]. 杨杏林,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48.
|
[20] |
缪希雍. 神农本草经疏[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7: 231.
|
[21] |
白珺, 李斌, 冉小库, 等. 白术对脾虚动物利水作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9): 28-32. |
[22] |
程引, 张治国. "脾实"与"泻脾"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4): 533-535. |
[23] |
高士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孙国中, 方向红, 点校.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1: 98.
|
[24] |
张寿颐. 张山雷医集(下)[M]. 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张山雷医集》编委会, 编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234.
|
[25] |
鞠玙璞, 陈洋, 郝征. 越婢汤方义新释[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8): 1143-1144, 1167. |
[26] |
王琳, 侯江红. 小儿药证直诀笺正[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111.
|
[27] |
李慧君, 郭爽, 王天合, 等. 茯苓利下焦水湿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2, 42(5): 519-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