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斯妤, 郭凯, 沈湘晴, 陈艳霞
- LIU Siyu, GUO Kai, SHEN Xiangqing, CHEN Yanxia
- 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用药规律研究
- Study on medication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hildren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4): 307-312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4): 307-31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4.04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3-12-22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发病症状不典型[1],且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临床常被诊断为支气管炎,又称为“隐匿性哮喘”,是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肺部疾病。研究表明,中国儿童CVA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引起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2]。由于CVA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易导致误诊,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典型哮喘,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3]。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儿童CVA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相对西医而言,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的优势,能够有效控制CVA症状,减少复发次数,患儿及家长接受度良好[4]。本研究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所收集的治疗儿童CVA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并研究其用药特点,将用药规律进行可视化呈现,以期为儿童CVA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收集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已发表在SinoMed、CNKI、VIP、WanFang的中医药治疗儿童CVA的相关文献,采用高级检索,以“中医”“中医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 中药治疗儿童CVA,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研究、病例报道。2)口服中药治疗,必须有完整的中药处方,若在基础方上进行了随症加减,只保留基础方。
1.2.2 排除标准1) 综述、研究进展类、动物实验类文献。2)研究主题为CVA,但治疗方法非中药口服汤剂。3)重复收录及发表在不同数据库或期刊的文献。
1.3 中药名称、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规范参考《中药学》[5]及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对处方中的所有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苏子”规范为“紫苏子”、“元参”规范为“玄参”、“丹皮”规范为“牡丹皮”、“蝉衣”规范为“蝉蜕”、“蚤休”规范为“重楼”等。
1.4 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作为分析工具,数据的录入以及审核均由2名研究者负责,以保证最终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研究者将筛选后的处方录入Excel并建立儿童CVA数据库,然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医案库中进行管理。考虑到数据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在录入完成后,由1名研究者负责数据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审核完成后将所有数据纳入分析池,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数据挖掘功能,对所有数据进行中药频次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功效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初步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 134篇,进一步阅读后筛选出513篇文献并再次进行审核。通过阅读全文,最终纳入合格文献190篇,共得到处方214首,采用Excel 2018建立儿童CVA数据库。
2.2 用药频数统计最终纳入214首方剂,203味中药。药物出现频数总计2 276次,排名第1位的是苦杏仁,共117次,占全部中药的54.67%。对用药频数进行排序,排名前20位的中药见表 1。
对所有中药的四气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药物的四气以温性、平性和寒性为主,频数分别为603、444、442次,药物的四气分布见图 1。
![]() |
图 1 中药四气雷达图 |
对所有中药的五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辛味、甘味和苦味药物出现频率最高,频数分别为876、875、829次,药物的五味分布见图 2。
![]() |
图 2 中药五味雷达图 |
对所有中药的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药所属经络以肝经、肺经和胃经为主,频数分别为1 573、790、610次,药物的归经分布见图 3。
![]() |
图 3 中药归经雷达图 |
将214首方剂使用到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0.3,支持度≥0.2,共获得26条配伍结果,见表 2。
研究共纳入中药203味,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类型为欧式距离,聚类方法为最长距离法,聚类分析结果见图 4。根据距离≥10进行分组,可以将药物分为4组。第1组为苦杏仁、甘草、桔梗、黄芩、桑白皮,第2组为半夏、陈皮、茯苓,第3组为紫苏子、炙麻黄、地龙,第4组为蝉蜕、僵蚕、防风、白术、紫菀、款冬花、五味子、细辛、白芍。
![]() |
图 4 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图 |
设置边权重>30,提取治疗儿童CVA的核心中药组合,得到核心中药网络图,见图 5。治疗儿童CVA核心药物网络由12味中药组成,包括苦杏仁、甘草、炙麻黄、地龙、紫苏子、半夏、蝉蜕、桔梗、黄芩、桑白皮、僵蚕、陈皮。
![]() |
图 5 核心中药组合复杂网络图 |
中医没有与CVA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咳嗽”范畴[7]。中医认为CVA病位在肺,与肝、脾、肾有关。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8]中指出本病病理因素在于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朱丹溪[9]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王纶[10]在《明医杂著·咳嗽》中提出本病的治法应分新久虚实。
CVA临床分型复杂,病因不外乎风[11]、痰[12]、瘀[13]、虚[14]等,临床医家多采用疏风、化痰、行瘀、健脾等法,均取得一定疗效。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儿童CVA的处方进行规律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3.1 用药频数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收集的214首处方中,共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率≥20%的中药共17味,使用频率排在前10位的药物包括苦杏仁、甘草、炙麻黄、半夏、地龙、蝉蜕、紫苏子、黄芩、桔梗、五味子。17味中药中,苦杏仁、紫苏子降气止咳平喘,炙麻黄、防风、桑白皮宣肺平喘,甘草、半夏、桔梗、黄芩、陈皮、茯苓化痰止咳,百部、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地龙、蝉蜕、僵蚕解痉平喘。
3.2 药物属性分析在治疗儿童CVA的中药中,温性药使用频数最多,为603次,其次是平性、寒性、微温、微寒。五味中以辛、甘、苦味为主。辛者,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止血;甘者,能补能和能缓,可补益、和中、调和药性;苦者,能泄能燥能坚,可清热泻火、泄降气逆、降气平喘。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知,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肝经。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属土,肺属金,肺为脾之母,肺脾两脏可相互资生,若肺气虚衰,一身之气运行失常,则会导致脾胃气虚;若脾气虚衰,运化失职,则会导致水湿不化,聚湿生痰,故临床辨证时可从肺、脾、胃入手,采用培土生金等方法,调理脏腑[15]。
3.3 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出临床上治疗CVA的常用药物组合,包括甘草与苦杏仁、炙麻黄与苦杏仁、炙麻黄与甘草、地龙与炙麻黄、紫苏子与苦杏仁、地龙与苦杏仁等。其中炙麻黄与苦杏仁是临床常用药对,苦杏仁降气化痰平喘,炙麻黄宣肺平喘,两者一宣一降,可以起到通调肺气、止咳平喘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伪麻黄碱具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16],苦杏仁苷助麻黄增强其降气止咳、平喘祛痰的功效[17]。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常用药物组合可以得知,临床治疗儿童CVA,除上述止咳化痰平喘药之外,还会加用地龙、僵蚕、蝉蜕等虫类药,虫类药走窜之性能祛风通络、搜剔逐邪,可除肺经伏邪,进一步降逆平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龙具有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18]。僵蚕能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气道高反应状态[19]。
3.4 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组治疗儿童CVA的常用中药组合。第1组为苦杏仁、甘草、桔梗、黄芩、桑白皮,第2组为半夏、陈皮、茯苓,第3组为紫苏子、炙麻黄、地龙,第4组为蝉蜕、僵蚕、防风、白术、紫菀、款冬花、五味子、细辛、白芍。
第1组药物中苦杏仁味苦,性微温,可降气化痰止咳,长于降泄上逆之肺气,又可宣发壅闭之肺气,以降为主,降中兼宣,为治咳喘要药。苦杏仁与甘草同用,搭配麻黄即为三拗汤,常用于治疗风寒咳喘[20]。甘草甘润平和,能祛痰止咳,可与桔梗同用,即《金匮要略》中的桔梗汤,可以清热解毒利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酸与甘草次酸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21]。桔梗辛散,长于开宣肺气,可宣肺、祛痰,研究表明,桔梗中所含的皂苷能够增加呼吸道黏蛋白的释放,祛痰止咳效果良好[22]。黄芩苦寒,主入肺经,善清肺热,化痰平喘,单用即《丹溪心法》之清金丸,与桑白皮、苦杏仁等清肺化痰止咳药物用同,可以组成清气化痰丸,临床多用于治疗痰热咳喘之疾。桑白皮甘、寒,能清泻肺火兼平喘,可与甘草同用,组成泻白散,治疗肺热壅盛之喘咳。研究表明,桑白皮中的多种成分均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的功效[23]。
第2组药物中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化痰,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的各种炮制品均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24]。陈皮辛香走窜,温通苦燥,长于燥湿化痰,又能理气宽胸,陈皮中所含的挥发油能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作用[25]。茯苓味甘、淡,性平,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所生。半夏与陈皮、茯苓同用,可以组成经典名方二陈汤,小儿脏腑多成而未全,常因饮食不当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从而聚湿生痰,盖“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长于健脾除湿、化痰止咳,若痰饮食积得化,则小儿咳喘自除[26]。
第3组药物中紫苏子辛温,善降肺气,功擅化痰止咳平喘,常与麻黄、桑白皮、苦杏仁等同用组成定喘汤,多用于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苏子中的多种提取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27]。炙麻黄辛温,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用,功擅平喘。地龙性寒降泄,长于祛风通络、清肺平喘,可单味研末内服,用治邪热壅肺之喘息,亦可配伍炙麻黄、苦杏仁、黄芩等加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第4组药物中蝉蜕甘寒,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常配伍僵蚕用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等,药理学研究表明,蝉蜕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解痉及平喘作用[28]。僵蚕味咸、辛,性平,入肝、肺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辛能散能行,有祛风、化痰、通络之效。防风辛温发散,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又能胜湿止痛。白术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归脾、胃经,能补气健脾、燥湿利尿,临床可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导致的痰饮证。研究表明,白术具有抗菌、镇静、镇咳、祛痰作用[29]。紫菀辛散苦降,长于润肺下气,辛开肺郁,又能化痰浊而止咳。研究表明,紫菀的多种提取成分均具有祛痰及镇咳作用[30]。款冬花辛散而润,温而不燥,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常与紫菀相须为用,可再配伍麻黄、细辛、半夏等,组成射干麻黄汤,用治外感风寒,内停痰饮,气逆喘咳。五味子味酸收敛,长于敛肺止咳,可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组成小青龙汤,用于治疗寒饮咳喘证。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一定的抗炎、镇咳和祛痰作用[31]。细辛芳香透达,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白芍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其水煎液具有一定的镇静、调节免疫及抗炎作用[32]。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了中药频数和功效统计、四气、五味与归经分析、中药配伍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了中医药治疗儿童CVA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显示,用药以温、平、寒之品为多,归经以肺、脾、胃为主,兼顾肝经,注重中医的整体观念。药物频数、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等结果提示,现代中医药治疗儿童CVA多选用辛温之品,多从肺、脾、胃、肝出发,采用宣肺、祛痰、降气、平喘之法。本研究通过对治疗儿童CVA中药处方的用药特点进行数据挖掘,系统总结了临床治疗儿童CVA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具有确切的临床价值及意义。儿童CVA的临床病因病机复杂,尚未完全明确,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存在不同认识,也因此导致临床医家产生不同的诊疗思路,总结出不同的中医用药经验,进而呈现出不同的中药处方配伍。本研究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将中药处方中的具体药物或药物组合以复杂网络分析图的形式呈现,使其直观化、可视化,同时能够深度挖掘、发现并总结出中药处方中隐藏的用药规律,进而为临床医生治疗儿童CVA时的用药提供有益参考,也为现代医家临床中药处方挖掘、用药经验的系统总结及学术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及思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5): 323-354. |
[2] |
滕瑞红, 付丽, 柳俊芳, 等.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误诊原因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20, 33(7): 1-4. |
[3] |
戚潇禹, 杨阳, 刘璐佳, 等. 儿童CVA进展为典型哮喘的影响因素及中医治疗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21, 38(5): 81-85. |
[4] |
张惠霖, 袁雪晶. 中医药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儿科药学杂志, 2020, 26(11): 48-50. |
[5] |
钟赣生. 中药学[M]. 3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6]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
[7] |
张晓阳, 王双, 杨星, 等. 高建忠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7): 71-73. |
[8] |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 黄作阵, 点校.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
[9] |
朱震亨. 丹溪心法[M]. 王英, 竹剑平, 江凌圳,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10] |
王纶. 明医杂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
[11] |
林巧英, 李希. 黄河清教授运用风痒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 福建中医药, 2021, 52(7): 52-53. |
[12] |
赵嫣虹, 黄振炎. 黄振炎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证经验[J]. 四川中医, 2021, 39(10): 16-19. |
[13] |
陈晶晶, 张念志. 韩明向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5(6): 732-734. |
[14] |
王彧玥, 孙轶秋. 孙轶秋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 37(5): 403-404, 415. |
[15] |
卢玉荣, 杨珺超. 宋康辨治小儿哮喘经验浅析[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7): 521-522. |
[16] |
田红妮. 小儿止咳定喘汤配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哮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贵州医药, 2021, 45(12): 1962-1963. |
[17] |
褚美娜, 张皓, 蒋梦慈, 等. 温阳平喘方治疗阳虚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6): 120-123. |
[18] |
缪志龙, 王缇, 丁小星, 等. 麻龙定喘汤联合布地奈德、噻托溴铵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成药, 2021, 43(12): 3562-3565. |
[19] |
李良梅, 李红, 孟芸. 补肺宣肃汤治疗肺气虚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21, 37(36): 85-86. |
[20] |
王颖, 杨一民. 三拗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 30(24): 62-65. |
[21] |
兰丹丹, 宋会鸽. 甘草颗粒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1, 30(36): 6860-6863. |
[22] |
赵院院, 赵一颖, 贺红娟,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桔梗改善哮喘的机制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 37(6): 82-89. |
[23] |
邢丹, 杨卫, 刘淑娟, 等. 消风止咳汤剂治疗风束肺络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J]. 吉林中医药, 2021, 41(7): 899-902. |
[24] |
徐学英. 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19): 121-123. |
[25] |
黄秀芳, 庾国桢, 童晶晶.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陈皮的药理作用机制[J]. 中成药, 2019, 41(12): 3038-3045. |
[26] |
李卫婷, 曾安平, 王钢, 等. 张简斋肺系病证辨治特点探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7(5): 771-774. |
[27] |
黄芳芳, 吴锐剑, 李晓玲,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紫苏子-杏仁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J].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 39(5): 550-557. |
[28] |
张垚, 杨继, 王强. 论蝉蜕、地龙、僵蚕在慢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J]. 湖南中医杂志, 2019, 35(8): 155-157. |
[29] |
朱泓锦, 王佩阳, 田燕歌,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白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7): 2206-2215. |
[30] |
谭梅傲, 曹敏, 佘世锋,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紫菀-款冬"药理作用机制[J]. 中药材, 2019, 42(7): 1646-1651. |
[31] |
冯玲玲. 小五味子汤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气道功能及血清SAA、IFN-γ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1, 39(10): 86-89. |
[32] |
师帅, 宋庆桥, 吴华芹, 等. "桂枝-白芍"药对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 2020, 39(12): 1275-1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