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雯, 王栋, 李玉, 李清波, 孟静岩
- LI Wen, WANG Dong, LI Yu, LI Qingbo, MENG Jingyan
- 基于营卫和气血关系论治痰
-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g wei and qi blood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4): 363-366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4): 363-36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4.1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3-12-11
中医认为痰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杂病源流犀烛· 痰饮源流》中载:“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具有。”[1]痰邪为病必然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因其无处不在的特性,临床上表现出“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特点,故朱丹溪在论治杂病时多将病因归结为痰,提出“百病兼痰”的观点[2]。
营卫理论作为中医基本理论之一,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关系密切[3]。《医门法律· 营卫论》中载:“营卫之义,圣神所首重也。”[4]营气与卫气是人体必需的精微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以往医家探讨营卫理论大多从气血、经络、脏腑方面进行论述,在津液代谢方面论述较少,而营卫理论与津液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调和营卫在预防和治疗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中也起到良好效果。故探讨营卫失调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临床论治与痰相关的疾病方面开辟新思路。
1 理论基础 1.1 营卫的来源及生理功能“营卫”一词最早见于《史记· 五帝本纪》中:“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其最早的含义为守卫和兵营。中医的营卫也延伸了这一含义,“营”为“营养滋养”之义,“卫”为“守卫保护”之义,现代“营卫”多用来代指气血生理功能,即卫气和营血。
《灵枢· 营卫生会》中载:“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5]营行脉中,同津液化生血液滋润营养机体;卫行脉外,推动血液运行,又能发挥护卫机体、温煦机体之用。现代研究表明,卫气与血管外膜、营气与血管内膜的相关性十分显著[6]。营气与卫气各自于阴阳经循行后汇合,阴阳相贯,周流不息。对内联络人体进行信息交流,调节整体阴阳平衡;对外营气、卫气相互贯通,使人与自然相应。
1.2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营气、卫气与气血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气血流经全身以发挥营养守卫作用,两者相互为用,各司其职。《灵枢· 决气》记载:“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卫主司防御、温煦机体,与气的部分生理功能一致,故卫气可以视为气的一种。营循行脉中,周流不休,内养五脏六腑,外荣皮毛肌腠,类似于西医的“血液循环”功能[7]。《难经· 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营“内养外荣”与血“濡之”功能基本一致,故营卫在气血功能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卫行脉外,发挥温煦作用属阳;营行脉内,发挥营养滋润作用属阴。气兴奋推动属阳,血宁静内守属阴,在阴阳属性方面卫气营血互相统一。张介宾在《类经· 营卫三焦》中言:“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血气。”[8]进一步论证了营卫气血阴阳属性的统一性。
《灵枢· 痈疽》载:“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卫气源于“上焦之气”,上焦之气发挥功用称为卫气。营气源于“中焦之气”,中焦之气化血循行于脉中,故血行之功能可以称营。如《医宗金鉴· 订正伤寒论注》载:“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卫即气中剽悍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故营卫与血气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气血属营卫之体,营卫为气血之用[9]。血气和营卫是相似的两对概念,营即血,卫即气,两者异名而同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10]。
1.3 营卫与津液代谢的关系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具有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津液源于水谷精微,与营卫气血来源一致。津质地清稀,可渗入血脉,化生为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液质地稠厚,具有滋润人体之功,与营血功能相关。津液代谢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的复杂生理过程,《素问· 经脉别论》描述津液代谢的具体路径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合于四时五脏阴阳。”[5]津液代谢与营卫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有密切联系,《诸病源候论· 癖病诸候》云:“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流通,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五脏正常发挥生理功能,营卫气血调和,津液运行正常,机体得以濡养,内以守其位,外以固护肌表,使得人体免受病邪侵害,达到阴阳平衡状态。营卫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郁滞,道路不通,津液停滞,引发各种病变。
2 营卫气血失和化生痰 2.1 营卫亏虚则正虚邪侵生痰卫气因其属性剽悍滑利,能够迅速抵挡外邪侵犯,被视为“正气” [11]。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卫气能够正常发挥其“正气”的作用需要依赖营血滋养。正气亏虚,外邪侵袭人体,卫阳不能外护,营阴不能内守,脏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异常。水液停于肺内,或自汗出,或为咳嗽,或为悬饮。水液停聚于胃肠则发为痰饮,痰饮积聚胸中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扰清窍则头晕昏沉乏力,水液下流清浊不分,则发为泄泻。水液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津液运行不畅,水湿之邪贮于体内,湿浊内生,日久则停聚体内引发各种疾病。
2.2 营卫气血运行不畅则气乱津停生痰营行于脉中属阴,卫行于脉外属阳,阴阳相协相随则人体气机调畅。《灵枢· 五乱》中载:“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5]营气、卫气任何一方运行失常,均会导致营卫气血相互胶着,清浊混杂。两者运行失衡,引起气机逆乱[12]。卫气功能失司,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推动及调控功能无法发挥;营血瘀滞,运行不畅则稽留于体内。如《素问· 热论》云:“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营卫运行不畅,影响周身各脏腑功能,使各脏腑无法发挥调控体内水液运行的作用,水液滞于体内,代谢失常,产生痰饮等诸多病理产物。
2.3 营卫失和日久则痰瘀互结《研经言· 原荣卫》中提到:“惟血随营气以行,故营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伤则津停。”[13]营卫失和日久则气血运行不畅,卫气不行,水液内聚生痰,营血运行不畅,血溢脉外成瘀血。营卫亏虚,气血不充,影响气血运行及水液代谢,津血停滞体内无力运行,产生痰瘀。痰本质为津液,瘀本质为血,而津血同源,故两者能相互转化。临床也可见“痰是瘀的早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说法[14]。《血证论· 瘀血》亦有记载:“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两者相互搏结,诱发机体产生各种病变。营卫气血产生痰瘀的具体机制见图 1。
3 调和营卫气血治痰《诸病源候论· 水病诸候》中载:“夫水之病,皆生于腑脏……寻其病根,皆由荣卫不调,经脉痞涩,脾胃虚弱,使水气流溢,盈散皮肤。”水湿痰饮之病究其根源乃由营卫失调引起,通过补益营卫气血,恢复营卫有序运行,调和营卫是治疗关键。而气血营卫关系密切,调理气血就是调理营卫。由于痰邪致病广泛,常作为兼证出现在一些疾病中,故在临床论治具体疾病时,要注重营卫气血并调。
3.1 养营血、益卫气以复正气健旺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火、痰、瘀、虚,其病因无论外感或内伤,均与营卫失常相关[15]。《医门法律· 中风论》中提到:“然中风之人,皆从营卫而入。”[4]风邪侵入人体,直中脏腑经络,疾病发展到后期,机体营血亏虚,难以濡养机体,患者大多有半身肢体麻木疼痛甚或感觉消失、肢体萎软无力等半身不遂表现。气血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影响水液代谢,加之邪气在体内迁延日久,阻滞营卫气血运行。气虚血瘀,筋脉失养最终导致肢体萎软不用。故临床治疗当以养营益卫、恢复正气为主,辅以祛邪通络。
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型患者常选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16],益气和血以通痹,兼可活血通络。方中黄芪益卫以固表,补气活血助血脉通利,同时补益营血,气旺血行,新血生则瘀血自消;当归活血力强,化瘀活血且不伤正气,兼有补营之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又行气;桂枝、地龙祛邪兼通络,配合黄芪共同发挥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生姜、大枣和营益卫,培补脾胃中气以资营卫之源。诸药合用既能消除病理产物,又可扶助正气,全方共奏养营益卫、活血通络之功。临床上正虚痰盛加茯苓、石菖蒲,或合用六君子汤,资中焦化源,中焦脾气健旺,痰邪不生;正虚络脉亏虚则选用炙甘草汤、生脉散类充养脉道,养营生津以复营卫之用[17];虚风内动可加天麻、钩藤类药物平息内风,配合补益肝肾之品。
3.2 畅通营卫运行以复脉道通利胸痹以“胸前区压榨性疼痛,向上肢肩背部放射”为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其疼痛表现,病机可以归为“不通则痛”。《伤寒论· 辨脉法》载:“营卫不通,血凝不流。”卫气不行,营血运行不畅,血行滞缓则产生瘀血,阻滞卫气营血循行,则生痰瘀,痰瘀不行停于心脉引发疼痛。脉络学说认为引起胸痹心痛发作的关键因素是由营卫失调引起的心脉瘀阻或心脉绌急[6]。故在治疗过程中宜注重调畅卫气,以恢复营血运行、消除病理产物为治疗要点。
胸痹属于心系疾病,临床上也有“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疗方法[18]。临床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常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加减,通阳理气,化痰祛瘀。方中枳实、厚朴调理气机以助卫气运行;薤白散胸中痰浊,通阳散结兼理气导滞,消除病理产物;瓜蒌、半夏祛痰宽胸散结润燥;桂枝辛温通阳以助营血运行;丹参活血通络,宁心安神;檀香、砂仁理气醒脾以复营卫之用,诸药合用调畅营卫气血运行,共奏祛痰化瘀、调畅营卫之功。临床上正虚络损严重加用黄芪、当归、白芍或合用小建中汤,补气养血以营养营血;痰瘀甚常合用桂枝茯苓丸增强活血通络、利水化痰之功[19];痰浊内盛可加用茯苓、甘松、陈皮等药物化痰祛湿助营卫运行;阴寒内盛、心肾阳虚可合用附子汤;气滞严重加用柴胡、枳壳调畅气机;脉络绌急可加地龙、全蝎、蜈蚣等解痉止痛[20]。
3.3 补益营卫气血以复脏腑功能大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家多认为其发生、发展与“痰湿瘀毒虚”密切相关[21]。大肠癌患者后期常以正虚为主要表现,正虚则营卫气血俱虚,邪气内盛,营卫失和,气血逆乱,痰、湿、瘀搏结于肠道,日久积聚成毒,耗伤人体气血。
临床在大肠癌后期治疗过程中宜补益营卫气血,重在恢复正气,正气健旺,营卫气血运行畅达,临床不适症状得以缓解。常选芍药散配合痛泻要方加减[3],方中白芍甘缓酸收可止泻下疼痛,配合当归和营养血,又可活血行气;白术、甘草缓和以顾护脾胃之气;黄芩、黄连以清除大肠湿热,配合大黄祛除瘀血;陈皮、木香、槟榔调畅气机;少佐肉桂谨防寒凉;配合防风又可鼓舞脾胃清阳以止泻。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兼顾,在补益的同时调畅营卫运行,又有和营止痛之功。临床上气机郁结甚者可加用木香、香附梳理气机,复营卫运行[22];痰瘀郁久化热可加薏苡仁、败酱草、半夏、苦参等药物清热化瘀祛痰;寒湿内盛酌加附子温经散寒、扶助阳气以促进瘤体消散;癌毒内盛则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半枝莲等药物抗癌解毒,清除病理产物;正虚甚则合用党参、黄芪等药物,既能养营卫之气,又可防药物寒凉败胃;阴液亏虚可加沙参、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等药物滋阴扶正。
4 小结营卫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卫气护卫机体,营气营养周身,共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临床上营卫失和必然引起体内阴阳失衡,产生诸多疾病,如不寐、汗证、痹证、痿证等,故营卫地位极高,为“圣神之首重”。通过对营卫气血的关系进行探讨,能够加深对营卫气血相关性的理解。临床在治疗与痰相关的疾病时,通过补益营卫气血,调畅营卫气血运行,可以发挥一定治疗作用,这为营卫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也为临床论治痰相关疾病开辟了新思路。
[1] |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M]. 李占永, 李晓林,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 249.
|
[2] |
于俏, 吴焕林, 孙海娇, 等. 丹溪心法》治疗痰证的组方用药规律[J]. 世界中医药, 2021, 16(12): 1909-1913. |
[3] |
孙月蒙, 康宁, 李仝. 从营卫理论简析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 环球中医药, 2019, 12(12): 1925-1928. |
[4] |
喻昌. 医门法律[M]. 2版. 丁侃, 校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 14, 120.
|
[5] |
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9-51, 70-71.
|
[6] |
常成成, 袁国强, 魏聪, 等.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论治[J]. 疑难病杂志, 2019, 18(8): 837-840, 846. |
[7] |
朱敬, 朱翰学. 中医营气卫气与西医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10): 4159-4161. |
[8] |
张介宾. 类经[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6: 242.
|
[9] |
侯冠群, 鲁明源.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8): 1029-1030, 1033. |
[10] |
周东浩, 刘光, 夏菲菲, 等. 气为血之帅"理论溯源及现代实质探讨[J]. 国医论坛, 2019, 34(5): 11-12. |
[11] |
张维波, 王泽, 宋晓晶. 《黄帝内经》卫气卫外功能解析[J]. 中国针灸, 2021, 41(3): 343-347. |
[12] |
王秋月, 张茂云. 《灵枢经》"营卫"探源及"营卫失谐"致病机理探赜[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 53(5): 45-49. |
[13] |
莫枚士. 研经言[M]. 王新华, 校注.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3.
|
[14] |
史媛媛, 马进. 从痰瘀论述不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36(4): 97-99. |
[15] |
丁元庆. 营卫失常与中风相关问题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1(6): 491-495. |
[16] |
陈哲, 赵哲, 丁玉洁, 等. 丁元庆中风病机理论阐释与临证经验总结[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 28(6): 872-874, 918. |
[17] |
陈丽斌, 纪立金. 基于取象比类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脉燥证治规律[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2): 5592-5595. |
[18] |
边永君, 路杰, 王秋风, 等. 治疗胸痹重气血, 调和营卫有奇功——路志正教授治疗胸痹学术经验管窥[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5, 11(12): 939-940. |
[19] |
姚睿祺, 张瑾, 杨德爽, 等. 桂枝茯苓丸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及应用探析[J]. 中医杂志, 2022, 63(7): 688-690. |
[20] |
贾振华.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的系统干预[J]. 中医杂志, 2023, 64(7): 655-661. |
[21] |
吴霜霜, 戚益铭, 阮善明, 等. 结直肠癌中医证候及临证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8): 1857-1860. |
[22] |
祝利民, 史海霞, 徐振晔. 徐振晔教授中医药辨证论治大肠癌的临床数据挖掘[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6): 1773-1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