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阳, 樊蒙真, 张羽, 杨彬, 宋文杰, 郝征
- LI Yang, FAN Mengzhen, ZHANG Yu, YANG Bin, SONG Wenjie, HAO Zheng
- 经方中“麻黄—石膏”配伍规律探究
- Explo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pattern of "Ephedra-Gypsum" in meridian formulas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5): 418-423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5): 418-42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5.06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3-11-28
2. 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中心, 天津 30617;
3. 天津市现代中医理论创新转化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1617
2. Medical History and Documentation Cente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3.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ianjin 301617, China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麻黄—石膏”配伍的经方有麻杏甘石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桂枝二加越婢一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古今录验》续命汤、文蛤汤、《千金方》越婢加术汤共十二首。因各方配伍变化、比例不同,煎服法不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病证的治疗,本文基于“麻黄—石膏”配伍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该药对特有的方证配伍规律。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选取人民卫生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1]和《金匮要略讲义》[2],以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作为药味归经等规范来源,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分析软件,收集条文中药味、归经、症状、复方等数据。
1.2 经方药名规范化通过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涉及药味药名进行规范化,“文蛤”经规范后为“蛤壳”“葳蕤”“天门冬”分别规范为“玉竹”“天冬”;“芍药”保留原有药名,以《神农本草经》作为参照[4];《古今录验》续命汤中的“芎藭”规范后药名为“川芎”。经过药味规范整理后,药味如下:白术、半夏、大枣、当归、茯苓、甘草、干姜、桂枝、厚朴、黄芩、麻黄、人参、芍药、升麻、生姜、石膏、天冬、蛤壳、五味子、细辛、小麦、杏仁、川芎、玉竹、知母。
1.3 条文症状的规范化1)频次规范:条文中重复方剂药味及症状按重复次数增加频次。
2)《伤寒论》涉及条文症状规范:《伤寒论》中症状涉及如下:发热、恶寒、脉弱、脉浮、脉紧、身痛、无汗、烦躁、伤寒、脉缓、身重、汗出、喘、脉沉、脉迟、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厥逆。
3)《金匮要略》涉及条文症状规范:《金匮要略》中涉及症状如下:溢饮、身体不能自收、口噤、身痛、拘急不得转侧、发热、汗出、脚弱、身黄、身肿、脉沉、小便不利、心下有水、咳、脉浮、肺胀、喘、眼突、脉大、烦躁、恶风、口渴、脉紧、头痛。
4)度量换算:柯雪凡教授通过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及经中国历史博物馆通过大量出土的秦汉铜、铁权考证得出秦汉衡制每斤在250 g左右,得出1两为15.625 g,约为15 g[5]。
“鸡子大”剂量的换算:郭明章等人通过文献考证结合实物测量的方法,对“石膏如鸡子大”进行了实验,得出“鸡子大”质量为90 g左右,因此,“鸡子大”的重量为90 g[6]。
1.4 数据录入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相关配伍经方进行录入,为确定数据的完整及准确,由两人分别进行数据的审核。
1.5 数据的提取分析数据提取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统计报表系统”或“数据分析系统”,后在“方剂类别”栏中选择“经方”点击“查询”。以及通过“医案分析”对经方症状规律进行分析。
1.6 数据分析用药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组方规律的分析及用药模式分析,症状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复方药味频次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麻黄—石膏”配伍复方除重复方剂外共有十一种,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麻黄—石膏”配伍经方药味频次进行统计,25味中药出现总频次共113次,具体结果如表 1所示。
由表 1显示,除“麻黄—石膏”外,排名靠前出现频次较多的药味分别为甘草、大枣、生姜、杏仁及桂枝。
2.2 药味性味归经分析药味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统计,结果显示,药味的四气总频次为109次,五味的总频次为161次,归经的总频次为299次,具体频次分布详见表 2,表 3及图见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由表 2显示药味四气的频次由高到低为温性60.55%、寒性20.18%、平性14.68%、热性4.59%。五味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辛味39.13%、甘味38.51%、苦味20.50%、酸味1.24%、咸味0.62%。
由表 3及OSID中图可见,“麻黄—石膏”配伍经方药味涉及归经频次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膀胱经、肾经、大肠经、肝经、胆经、小肠经。
2.3 组方规律分析 2.3.1 用药模式分析支持度设为60%(即高频核心组合至少在10张处方里出现,占总方剂数的60%,支持度个数=处方数量×支持度,支持度个数为10)支持度设置依据多次测验,为60%时,结果较为明确,“麻黄—石膏”配伍经方涉及药味进行高频中药组合分析。具体如表 4所示。
由表 4显示,26条高频中药组合,共包含5味中药,石膏,生姜,甘草,大枣,麻黄。除“麻黄—石膏”配伍组合频次外,石膏、甘草和麻黄组合出现的频次最高,为15次。
2.3.2 规则分析支持度设为60%,置信度设为0.6,对涉及经方药味进行组方规则分析,共有26条数据。具体数据见OSID中的表,相关网络展示图如图 1所示。
由OSID中的表及图 1显示“麻黄—石膏”配伍经方药味除“麻黄—石膏”外的高频药味联系以甘草为连接点,甘草与两者组合频次同样处于高频连接,因此麻黄、石膏、甘草三味中药为强链接核心药味组合,说明在“麻黄—石膏”配伍经方的药味组成中,“麻黄—石膏—甘草”为其组方核心。此外,生姜、大枣与其连接同样较为紧密。
2.5 症状统计数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涉及条文中,症状共涉及34类,出现66次,其中常见症状有15组,具体见表 5。
表 5中频次排名前5的症状分别为:发热6次、占9.09%,脉浮6次、占9.09%,喘5次、占7.58%,身肿4次,占6.06%,汗出4次、占6.06%。其次,频次为3次的症状:脉沉,占4.55%,恶风,占4.55%。频次为2次的症状有恶寒、身痛、脉紧、小便不利、烦躁、肺胀、身黄、咳各占3.03%。
2.6 症状模式分析支持度设为12.5%(即高频核心组合至少出现2次,占总症状数的12.5%,支持度个数=处方数量×支持度,支持度个数为2)依据症状频次将2次设置为最低值,置信度0.6。“麻黄—石膏”配伍条文症状进行高频症状组合分析。具体结果如表 6所示。
由表 6可以发现,组合次数最多为汗出与发热,与脉浮联系较多的症状多为发热、烦躁、喘、肺胀等热性症状,与脉沉联系较多的症状群以身黄、身肿、小便不利居多。
2.7 规则分析支持度个数为2,置信度为0.6,对涉及条文症状作规则分析,共得出8条数据,数据如表 8,网络展示图如图 2所示。
由表 7中症状规律统计,可以发现,汗出与发热的联系性最强,在图 2所显示则以两种症状群为主,一则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喘为核心的症状群;二则为身肿、身黄、脉沉、小便不利为核心的症状群。
2.8 “麻黄—石膏”配伍比例与症状分析通过对“麻黄—石膏”剂量的换算,对涉及比例与症状作统计发现,共获得6种配伍比例,数据如表 8所示。
由表 8发现,“麻黄—石膏”比例集中于在1∶1及3∶4,两种比例涉及症状较多,1∶1多见发热、恶寒、脉浮等症状,同时伴有郁热导致的烦躁等表现;3∶4则症状涉及表里,以肺生理功能的失调为主,身肿、身黄等水邪为患,症状多见于肌肤。比例中存在特殊比例10∶1,主治厥逆、喉咽不利等厥阴疾病,以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厥逆。
3 讨论 3.1 “麻黄—石膏”方证病邪分无形与有形两类“麻黄-石膏”配伍经方临床症状可分为两大症状群,由前文得到病机与肺之功能相关,通过发热、恶风、脉浮以及身肿、脉沉、小便不利等症状可推得,病机的不同与肺感受的病邪性质差异有关,而病邪可分为无形之邪与有形实邪。
3.1.1 无形与有形之邪概念治则何为无形之邪与有形实邪?无形之邪如四时不正之气,即除湿外之五淫,为风、寒等无实质特征的病邪;有形实邪病位明确,症状明显的具有实质特征的病邪[7]。两大症状群即可推得“麻黄-石膏”配伍经方疾病病邪分别为无形之邪所主及有形实邪所作。而无形之邪发展至一定阶段可转为有形之邪[8]。且无形之邪常依附于水、痰等有形实邪,根据两者混杂程度不同,施以不同治法,治疗常以祛除有形之邪为主[9]。
3.1.2 经方病邪多为无形之风寒与有形之痰饮经方中涉及无形之邪多为风寒之邪,其郁闭肌表,导致肌表阳气郁闭而发热。代表经方如大青龙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等因寒邪闭表而阳郁化热。除风寒之邪外,无形之邪还见气机阻滞之《古今录验》续命汤及邪热为患之麻杏甘石汤;涉及有形实邪则多为痰饮之邪。代表经方如越婢汤及其类方、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因水气泛滥而阻碍肺之布散功能,产生水肿等表现。其中如大青龙汤可针对不同病机,外寒里热或外寒兼以水饮溢于肌表,病机相似,然程度不同,类似“异病同治”之思维。除外,经方如越婢汤及其类方,见无形与有形混杂,既有无形之邪郁闭于表,又可见痰饮实邪阻滞于肺,肺布散功能障碍,可见肌肤水肿为主的症状。
3.2 “麻黄—石膏”方证病机围绕肺之宣肃 3.2.1 经方药症病机与肺之宣肃联系密切研究发现,“麻黄-石膏”配伍经方涉及症状中频次最高为发热、汗出、脉浮、喘。同时,通过症状规律及分析网络图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石膏”配伍涉及症状分为两大症状群,发热、恶风、汗出、脉浮、喘为核心的症状群以及身肿、身黄、脉沉、小便不利为核心的症状群。因此,推测两大症状群病机涉及肺气之宣肃功能。
“麻黄-石膏”配伍经方药味四气的频率由高到低为温性,寒性,之后则是平性及热性;五味的频率则以辛味、甘味为主,苦味次之,后则为酸味与咸味;药味涉及归经频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膀胱经、肾经、大肠经、肝经、胆经、小肠经。其频次最高为肺经。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麻黄-石膏”配伍经方的性味以辛温为主,组方药味多归肺经。由症状群、药味归经及性味推得,经方疾病病机与肺功能有所联系。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是人体气体交换之枢纽,宣肃不利则呼吸之气不能在肺中正常交换而产生咳嗽、胸闷等症[10]。此外,肺还具有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11]的功能,肺气宣肃失常易致布散功能障碍而见身肿,小便不利等水气郁滞表现。因此,“麻黄-石膏”配伍疾病涉及病机为肺之宣肃失常。
3.2.2 肺气宣发障碍多郁闭于肌表桂枝二越婢一汤因风寒外闭导致肌表郁热,以麻黄与石膏配伍,解肌清热,透散表邪;而越婢汤及其类方,以风邪侵于腠理,肺宣散阻滞,而导致水精不得输布郁滞于表,而多见身肿[12];厚朴麻黄汤主证为“咳而脉浮”,以风寒外邪郁闭肌表,肺受邪而宣发障碍出现肺气上逆表现,麻黄辛散以走外,配以石膏之辛甘微寒,宣解郁闭阳邪,散邪开郁,调节肺气[13];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外寒郁闭肌表为主,然体内心下存水饮,水郁而发热见烦躁等症,因此治则温寒并进[14],麻黄与石膏配伍,散表邪而清里热,使肺宣降有常[15]。
3.2.3 肺气肃降失司多见机体内在功能变化“汗出而喘”之麻杏甘石汤,无形之邪热壅于肺,使肺气宣散障碍而肃降失常导致肺气上逆。治则以调节肺之宣肃为主,并散肺之邪热。以麻黄宣肺平喘,开祛邪之通路,石膏肃肺气,清内在邪热,兼以制麻黄温性,两者宣散与肃清相合[16];《古今录验》续命汤症状以气机升降失司为表现,多由脾胃功能失司,进而引发肺之宣肃失常而见咳逆上气,面目浮肿等表现。因此“麻黄—石膏”配伍围绕疾病病机为肺之宣肃功能变化。
3.3 “麻黄—石膏”配伍核心重在麻黄张仲景在痰饮治则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麻黄—石膏”配伍经方病邪状态为无形向有形转化,其有形实邪多为痰饮之邪,故用药以温药为核心。而麻黄与石膏中,麻黄性温而石膏性寒,因此,在两者配伍中,可能以麻黄之性及功效变化为核心。具体分析如下。
3.3.1 “麻黄—石膏”剂量比例变化临床意义麻黄剂量在三两时,其配伍石膏剂量由低到高分别为小青龙加石膏汤二两、《古今录验》续命汤三两、文蛤汤五两。麻黄剂量在四两时,与之配伍石膏剂量为厚朴麻黄汤六两、麻杏甘石汤八两。上述麻黄与石膏剂量之比分别为3∶2、1∶1、3∶5、2∶3及1∶2。
麻黄石膏剂量比例为3∶2,如小青龙加石膏汤病机为外寒内饮,以麻黄散表邪,石膏未抑制其温性,使痰饮温化而除;剂量比为1∶1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其麻黄石膏剂量相等,以麻黄发汗宣肺,利水消肿,石膏佐麻黄开宣肺气,消喘止咳[17],且与干姜相伍则调节肺之气机;剂量比例为3∶5的文蛤汤病机为上焦水热互结,卫表不利,肺失通调,水津不调所致,病邪以水饮实邪郁滞于肺为主,以三两麻黄配以五两石膏,制其温而增其宣肺利水清热之效;剂量比例为2∶3的厚朴麻黄汤病机为寒饮伏肺,肺气不宣,饮邪郁而化热所致,麻黄石膏作用类似于文蛤汤;剂量比例为1∶2的麻杏甘石汤以两倍石膏抑制麻黄温性,两者共同调节肺气宣肃失衡。
在大剂量麻黄涉及经方中,如越婢汤及其类方中,麻黄剂量为六两,石膏剂量半斤,比例3∶4,所针对疾病为风水、里水等以身肿等水湿泛溢肌表为主的症状,病位在表,因此可见大剂量的麻黄,同时以大剂量石膏制其温性,取麻黄利水之效,因麻黄与石膏剂量差距与文蛤汤、厚朴麻黄汤一致,故可见麻黄石膏作用类似。除上述比例外,麻黄升麻汤中麻黄与石膏之比为10∶1,剂量差距较大,石膏用量极小,其性重坠,可清上浮之热,配伍玉竹等润燥滋阴药味,可防止麻黄温散耗伤阴液。
然而伴随疾病进程的加重,麻黄在一定条件下并不适合应用,张仲景在桂苓五味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条文中,“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痰饮疾病后期,素体血虚,麻黄易使疾病发生变证而难治,因此,推得麻黄适用于人体正气为虚,而感受外邪。若喘证及水肿加重,出现正气虚衰,则虽有麻黄之适证,用药却非麻黄而为茯苓、桂枝等温药。因此,诊疗疾病过程中用药需把握疾病与人体之间的联系。
3.3.2 “麻黄—石膏”方证药味加减不可或缺研究发现,越婢汤及其类方中药味的变化,越婢汤本身针对于风水之证,因中焦脾虚致使水气内盛,增白术一味,健脾而祛湿;肺气上逆则添以半夏降其肺气。而在厚朴麻黄汤、麻黄升麻汤等方中,除“麻黄—石膏”两者配伍外,厚朴麻黄汤中的厚朴、杏仁通过与麻黄相伍可降逆定喘,宣肺利气,而肺中痰饮阻滞则以干姜与半夏温肺化饮,平喘止咳。麻黄升麻汤中药味配伍中最有特色的药味为升麻,其与麻黄相配,可发散郁阳,自身又可解毒利咽,为仲景用于阳郁化热之“咽喉痛、吐脓血”特效之品。在文蛤汤中肺胃输散水精障碍,以生姜、大枣配甘草而宣布中焦水谷之精。以上经方药味作用显示,除麻黄与石膏之间的配伍外,经方中其余药味作用不可或缺。
4 结语综上所述,十二首“麻黄—石膏”配伍经方中,病邪多见无形之邪向有形实邪的转化。肺之宣肃差异性影响了“麻黄—石膏”两者剂量。麻黄与石膏同属辛味药物,与肺同属五行之金,辛可散可行,可透发留滞之贼邪。且性一温一寒,寒温相制。麻黄质轻扬,使肺气得以宣发。石膏质沉,具重镇沉降之功,可使肺气得以肃降。且麻黄作为“麻黄—石膏”配伍核心,石膏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麻黄功效的侧重,两者配伍共同调节肺之宣肃,当麻黄剂量高于石膏或者两者剂量差距较低时,麻黄偏于发汗解表或利水消肿的功效,而在石膏剂量远超于麻黄时,如麻杏甘石汤中石膏为麻黄两倍剂量,以两倍石膏制麻黄温性,肃肺气上逆,清肺中邪热,增强麻黄宣肺平喘作用,共同调节肺之气机逆乱,使其宣肃有节。因此石膏剂量远超麻黄时,两者功效以调节肺之气机宣肃,宣肺平喘为主。
[1] |
李赛美, 李宇航. 伤寒论讲义[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
[2] |
林昌松, 贾春华. 金匮要略讲义[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
[3]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20年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
[4] |
吴普. 神农本草经[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
|
[5] |
柯雪帆, 赵章忠, 张玉萍, 等.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 17(12): 36-38. |
[6] |
郭明章, 孙燕, 李宇航, 等. 仲景方中"石膏如鸡子大"的折算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7): 1385-1386. |
[7] |
陈锦荣. 中医邪理学[M]. 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2: 6.
|
[8] |
支勇. 浅论消法与无形之邪[J]. 国医论坛, 2005, 20(6): 21-22. |
[9] |
孙利利, 钟相根, 王町囡, 等. 浅析《金匮要略》"当随其所得而攻之"[J]. 中医学报, 2020, 35(3): 508-511. |
[10] |
胡玉乐, 张治祥, 李毅, 等. 杨培君教授辨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临证思路[J]. 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8): 1481-1483, 1500. |
[11] |
袁世宏. 中医基础理论[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00.
|
[12] |
刘梦婷, 伍建光. "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刍议[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A5): 132, 149. |
[13] |
梁炜琦, 姜元安. 论厚朴麻黄汤所治为肺胀病外邪夹饮证[J]. 环球中医药, 2022, 15(4): 646-648. |
[14] |
(清)尤在泾. 金匮要略心典[M].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 校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55.
|
[15] |
张真, 王慧, 林婷婷, 等. 《伤寒杂病论》治咳药对的配伍规律探讨[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 47(2): 78-82. |
[16] |
赵欣, 何庆勇, 赵豪程, 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心悟[J]. 中国中医急症, 2022, 31(2): 358-361. |
[17] |
刘玉玲, 吴海滨, 陈博勉, 等. 《古今录验》续命汤新解[J]. 江西中医药, 2022, 53(7): 11-12,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