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孙艳君, 谷旭放, 王保和
- SUN Yanjun, GU Xufang, WANG Baohe
- 调和气血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e method of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6): 496-498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6): 496-49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6.04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02-15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381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 China;
3.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381, China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除化疗外导致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病因,属于中医“血证”“紫斑”范畴,现统一称为“紫癜病”[1]。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均做了详细的阐述[2],其中还有篇章记载了关于血证相应的病因病机及预后[3],为后世医家研究血证奠定了基础[4]。西医传统一线多采用激素治疗,二线治疗多采取血小板生成素及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等疗法[5]。但因成本较高、副作用较大等缘故,部分患者不能坚持配合治疗,从而造成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得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且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6]。文章从气血互生和调和气血角度,对调和气血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梳理总结,以期进一步拓展临证治疗思路。
1 病因病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多为外感邪热、脾虚气弱、肝肾阴亏。外感邪热,血热妄行,致血液脱离脉道;脾气虚弱,气不摄血,使血溢脉外;肝肾阴亏,阴虚火旺,出现血液外溢。不论何种病因,均有一定程度的气血损耗,都不离乎气血。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性属阳,有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等作用;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性属阴,有濡养、化神等功用。气生血,血养气,气血调和,则血液化生有源,机体功能正常运行;气血失调,则机体功能失常。气血互生,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又会进一步加重气虚,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易水学派是以河北易州张元素为开山,探索脏腑辨证,创立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体系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学术的特色之一,即内伤重脾胃,可通过调治脾胃以扶助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曾记载:“脾胃乃后天之本。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为人体气血化生之源,饮食不节,脾气虚弱,脾运失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血液化生乏源,则人体气血亏虚,气失其生血之用,血失其养气之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起病,往往多与脾胃虚弱,血液化生乏源,气血不足相关,从而出现肌肤瘀点、瘀斑等症。气血亏虚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重要病机。
2 辨证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类,临证首应辨清疾病虚实,再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进行遣方用药。实证病机多见血热,治法多以凉血散瘀为主;虚证病机多见阴虚火旺、气虚不摄,治法多以滋阴清热、益气摄血为要。依据中医“气生血”“血养气”的辨证指导思想,无论因何种病机所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因此在治疗的同时,三证均应兼顾“调和气血”的原则,以保证气血生化有源,更好地辅助疗效。
2.1 血热妄行证治法以凉血散瘀为重,兼以调和气血。临床患者多表现为皮肤黏膜下出现斑点或斑块,伴血热妄行所表现的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难解,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治宜凉血散瘀为主,调和气血为辅。组方以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联合调和气血方药。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替)、生地黄、牡丹皮、芍药活血散瘀,清热滋阴凉血;侧柏叶、白茅根、茜草、荷叶、大蓟、小蓟均能凉血止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棕榈炭可收敛止血;栀子性苦寒,入血分,可清三焦火热,使热邪随小便而去;大黄清热泻火,可使热邪从大便而解;以上药物烧灰存药性,寓意红见黑则止。热邪消退则热退,热邪消退则停止煎熬津液,口渴症状好转,小便、大便亦得以畅通,舌象脉象恢复正常。治疗在凉血散瘀的同时,配以调和气血方药如黄芪、当归、白术等补气养血健脾,可稳固疗效。
2.2 阴虚火旺证治法以滋阴清热为要,兼以调和气血。临床患者多表现为皮肤黏膜下出现瘀点或瘀斑,伴阴虚火旺所致的心烦,两颧潮红,口渴,兼见夜间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为主,调和气血为辅。方以茜根散加减联合益气养血方药。茜草根、侧柏叶凉血止血;黄芩清中上焦火热;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甘草调和诸药。口渴较甚者,加天花粉、麦冬清热滋阴,生津止渴;盗汗严重加浮小麦固表止汗。在滋阴清热的同时,适当加以调和气血方药,补益患者亏损的气血,临床获益良好。
2.3 气虚不摄证治法以调和气血为主。临床多表现为皮肤黏膜下出血,病程长,缠绵难愈,伴气虚所致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乏力,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纳差,眠差,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或细弱。治宜调和气血。方以归脾汤加减。白术、人参健脾益气,大补元气;黄芪、当归补气生血,取气生血之意;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加酸枣仁、龙眼肉养血安神,共奏安神之效;木香气味芳香,健脾益气,与诸多补药相伍而用,令补药补而不腻;生姜、大枣顾护脾胃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
3 临证辨治特色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临床以身体黏膜出现不规则瘀点瘀斑为主要表现。治疗以“气血互生”理论为指导,以调和气血为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结合凉血活血、滋阴清热之法,审时度势,针对病因病机去其病。
3.1 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生血、血养气,人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调和血液方能运行有律。气与血为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是人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生命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维持人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所谓《素问·调经论》所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气的温煦与调控功能可对血液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血为气之母,一方面血液可以濡养气,另一方面气可依附于血液周流人体全身各处,两者关系密切,为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提供保障。气血调和,血液循其道,为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提供营养物质,机体舒畅。
3.2 尤重调和气血血与气,一阴一阳,二者平衡,人机体功能方能正常运行;两者失衡,则阴阳亦失调,导致疾病发生。究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始动病因,与气血失调、血脉不循其道密切相关,气血失于调和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根据气血互生理论,以调和气血为基础,结合患者自身的病情特点,坚持以调和气血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法则。常用药物当归、白术、党参、山药、茯苓、熟地黄等,其中当归养血补血,熟地黄滋阴补血;党参补气益气,调补人体元气;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调和气血之功。若患者伴随血热症状,治疗在调和气血的基础上,则酌情加生地黄、赤芍滋阴凉血,牡丹皮、栀子清热散瘀,侧柏叶、茜草、白茅根等凉血止血。
4 典型病案患者男性,68岁,2019年4月4日初诊。主诉:发现血小板减少3个月,加重伴乏力1月余。患者于2019年1月因痔疮出血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住院期间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出院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期间未行系统诊治。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门诊,刻症见:患者精神状态较差,诉乏力,夜间口干,纳可,寐安,小便正常,大便每日2次,质软成形,偶有出血,量极少,无黑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既往糖尿病病史10余年。查体:皮肤可见出血点,肝脾触诊未及肿大,门诊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49×109 g/L;抗核抗体滴度+ENA抗体谱示:1∶100;免疫球蛋白定量示:免疫球蛋白G16.3 g/L↑,血清补体C4 0.142 g/L↓;血清铁4项未见异常;贫血4项未见异常;感染相关标记物未见异常;血小板特异性和HLA抗体检测未见异常。诊断:中医诊断为紫癜病,证属气血两虚,治疗以调和气血法为主。组方:太子参15 g,炒白术12 g,山药15 g,天花粉20 g,黄芪30 g,黄连10 g,当归15 g,何首乌10g,熟地黄15 g,赤芍15 g,蒲黄炭15 g(包煎),白茅根15 g,甘草片6 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2诊(2019年4月18日),服药后仍感乏力,口干,皮肤仍可见散在出血点,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处方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酒山萸肉1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3诊(2019年5月2日),服药后乏力症状好转,皮肤散在出血点较前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组方按前方不变,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多次复诊至2019年6月27日,患者皮肤下出血点较前明显减少,复查血常规,血小板上升至69×109/L,继予原方不变,14付,嘱患者按时门诊复诊,适寒温,畅情志,调饮食。
按语:患者中老年男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明确,中医辨为紫癜病。患者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此为气血两虚所致,该患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根据“气生血”“血养气”的理论,从气血辨证论治,治疗以调和气血为主。方中太子参、炒白术、山药、黄芪补气健脾,扶养胃气;当归、何首乌、熟地黄、赤芍养益精血;蒲黄炭、白茅根凉血止血;考虑患者就诊时的口干症状,方中加天花粉、黄连生津润燥;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组方整体以调和气血为主,补养患者气血,共奏佳效。
5 结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血不摄所致,且大都有一定的气血亏损,三证治疗总不离调和气血。治疗方面在针对不同证候的基础上,根据气血互生理论,从调和气血角度出发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调和气血法指导处方用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治疗思路清晰,辨证灵活,彰显出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优势,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1] |
陈信义, 麻柔, 李冬云. 规范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建议[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11): 1040-1041. DOI:10.3321/j.issn:1003-5370.2009.11.020 |
[2] |
孙广仁, 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M]. 3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78.
|
[3] |
吴勉华, 王新月. 中医内科学[M]. 3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78.
|
[4] |
李铖, 朱翠玲, 闫奎坡, 等. 唐容川《血证论》辨治心系疾病思想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1): 364-366. |
[5] |
彭军, 侯明.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9, 32(1): 9-12. |
[6] |
客蕊, 张旭明, 迟庆滨. 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J]. 江苏中医药, 2021, 53(9): 7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