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Vol. 43 Issue (8): 673-677

文章信息

邢荣荣, 蔡佳丽, 朱益林, 王壮壮, 田露
XING Rongrong, CAI Jiali, ZHU Yilin, WANG Zhuangzhuang, TIAN Lu
运气变化与火郁头痛发病的内在机制
Discuss the pathogenesis of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onse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yun-qi changes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8): 673-677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8): 673-677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8.0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03-01
运气变化与火郁头痛发病的内在机制
邢荣荣 , 蔡佳丽 , 朱益林 , 王壮壮 , 田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摘要: 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运气理论与头痛发病的相关论述,探究运气变化与火郁头痛发病的内在机制。明确运气的异常变化与火郁头痛的发病有两方面联系:其一,后天发病运气对罹患火郁头痛的影响。其二,先天运气禀赋对罹患火郁头痛的影响。明晰运气因素影响下罹患火郁头痛在病位可累及心系;临床常伴心痛、心烦、神昏、出血、疮疡等症,可从心、从火论治。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火郁头痛    发病机制    
Discuss the pathogenesis of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onse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yun-qi changes
XING Rongrong , CAI Jiali , ZHU Yilin , WANG Zhuangzhuang , TIAN L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Sort out the relevant discussions on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and the incidence of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in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change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and the onset of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It is clear that the abnormal changes of the yun-qi are related to the onset of headache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yun-qi on the onset of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Second, the effect of congenital yun-qi attribute on the onset of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It is clear that the influence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factors, suffering from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can affect the heart system in the disease position. Clinical symptom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heartache, upset, dizziness, bleeding, sores and other symptoms. It can be treated from the heart and fiery.
Key words: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fire depression headache    pathogenesis    

中医运气学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对人体生命影响的一种学说[1],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突出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因外感、内伤等因素引起脉络失养、清窍不利而致[2],以春季多发[3-4]。正如《周礼·天官》所述:“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仰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素问·金匮真言论》亦有“春气者病在头”一说,提出头痛发病与气候的变化有关。西医对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5],但研究发现:头痛的发病与时间节律、气候变化节律有相关性[6-7],亦有研究证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与加重与气象变化有关[8-9],气象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从而诱导疾病发生[10-14]。此文章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以火郁头痛为例,分析运气因素影响下头痛发病的内在机制与防治原则,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

1 运气变化与火郁头痛发病的内在机制

运气的异常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其致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15]:其一,通过影响后天发病运气导致罹患头痛;其二,通过影响先天运气禀赋导致罹患头痛。

1.1 后天发病运气对罹患火郁头痛的影响 1.1.1 岁金不及之年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

《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16]指出金运不及之年,燥气不足,下降收敛之气不及,炎火大行,火胜乘金,导致金气过度被克制,使得金气之子水气来复,制约过亢的火气,火气内郁[17],从而病发头痛。临床除头痛外,亦可见心痛、口疮、鼻衄、便血等心系疾病和火热病症。

1.1.2 司天之气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

火郁头痛的发病与少阳相火司天有关,且三之气为火郁头痛的高发时段。《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16]明确指出,头痛与少阳相火司天有关。此时上半年气候变化表现为一派热像,使得人体火热之气内盛,火气上逆,病发头痛。三之气时,主气、客气均为少阳相火,客主加临,出现火气内盛,上扰于头,加重头痛发病,除此之外,火热内盛,金气受制,可病及肺脏,因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火热之邪伤及血络,故临床除头痛外,亦可伴随疮疡、咳血、唾血、衄血等血热、出血性病症。由此可知,火郁头痛多因司天之气的过度淫胜,造成火淫于内,引起气机升降失常而致。

1.1.3 客主加临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

《黄帝内经》提到:头痛可在主气和客气的共同作用下而发病,且主要发生在初之气、二之气,多因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为客气所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16]指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时,初之气厥阴风木为主气,少阳相火为客气,此时气候可表现为寒、火、风三种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寒邪外束,火气内郁。除此之外,客气相火,主气风木,两者加临,导致风火相搏,其气上扰于头[17-18],则病发头痛、疮疡之属。又载:“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二之气……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16]此时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初之气厥阴风木为主气,少阴君火为客气,君火用事,兼相火司天,火上加火,气候大温,此时自然界可表现为热盛兼见风气之象,客气与主气相互作用,导致风火相搏“气怫于上”,病发头痛、出血、疮疡等症;二之气少阴君火为主气,太阴湿土为客气,客气与主气相互作用,火热之气受到太阴湿土的郁遏,导致火气内郁,热结在里[19],使得“热郁于上”,而病发头痛、疮疡、身热等火(热)性病症。

1.1.4 复气矫枉过正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

头痛发病可因复气矫枉过正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阳明之复,清气大举……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时减…甚则入心,善忘善悲。”[16]自然界的气象变化蕴含着承制关系,“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六气的偏亢会导致灾害发生,只有制约过亢之气,才能正常生化,且其承制关系可通过五行表现出来,一方过亢,必有其所不胜之气出现,制约过亢之气。金代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到:“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20]。指出了五行之间的亢害承制关系。客气有所胜,必有所复,且复气的强弱与胜气有关[1]。此类发病乃因复气太过,矫枉过正,使得复气不再为制约之气,反成致病之气,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寒、湿、燥之气内盛、下降收敛太过,火郁于内[17],从而引发头痛,故临床除头痛外,亦多见心痛、烦心、善忘等心系疾病,严重时可影响所胜之脏,发生相应病变。

1.1.5 客气不迁正、不退位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

《黄帝内经》指出,头痛可因客气的不迁正、不退位而致。值年的司天之气不能应时而至,导致气候的异常变化。上一年的司天之气太过,依旧如故行令,使得“新司天未可迁正”。《素问·本病论》载:“厥阴不退位……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16]此因子午之年,去年司天的厥阴风木之气有余,不能从司天之位退居到司天的右间,依旧如故行令,此时风气大行,土气被制,少阴君火不能司天,导致热伏于里,从而病发头痛、心烦、口渴等火(热)性疾病。

1.1.6 间气升降失常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

《黄帝内经》指出,客气的不迁正不退位,导致间气的升降失常,也可引发头痛,且主要发生在水运太过之年。《素问·本病论》载:“是故寅申之岁……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16]“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人。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水运承之,水降不下……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冷气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热病欲作也。”[16]此因寅申之年,少阴君火当降为在泉的左间,辰戌之年,少阳相火当降为在泉的左间。但逢丙申、丙寅之年,水运太过,水胜克火,使得君相之火久而不降,导致左右间气升降失常,寒热复来,伏而化郁,进而病发头痛,临床可伴见面赤、心烦、目眩等火热性病症,且常伴有疫病发生。

1.1.7 运气相合气候异常变化对罹患火郁头痛的影响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不能单方面从五运或六气角度进行分析,必须将二者相合综合分析。运气相合,就是将该年的五运和六气综合在一起分析当年的气候变化情况,主要有运气同化、运气异化和平气三种情况[1]

运气同化指五运与六气同类化合,包括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同天符、同岁会五种不同类型,此五种情况,气象变化单一,容易造成一气偏胜独治的异常气候现象,引起疾病罹患。《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16]通过对比“执法”“行令”“贵人”三者间的区别,指出天符之年感受邪气,其发病迅速且严重;岁会之年感受邪气,其病势较缓和持久;太乙天符之年感受邪气,其发病急剧且危险。除此之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16]将同天符与同岁会两者进行区分,指出岁运太过之年的五行属性与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时为同天符,岁运不及之年的五行属性与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为同岁会。由于岁运变化的差异,其发病程度和疾病转归亦有所差异,同天符之年较同岁会之年气候变化剧烈,疾病罹患率高。根据运气理论,运气同化时,疾病的罹患率和发病程度分布呈:太乙天符>天符、同天符>同岁会>岁会。运气异化,有小逆、不和、天刑、顺化四种情况,其中,天刑之年气候变化剧烈,小逆与不和之年气候变化较大,顺化之年气候变化较为和缓[1],疾病罹患率和发病程度分布呈:天刑>小逆、不和>顺化。平气之年,指该年运气既非太过,又非不及的年份,其气候变化较为平和,疾病罹患率较低、发病程度较轻。

《黄帝内经》原文指出,火郁头痛发病与岁金不及(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少阳相火司天(丙寅,壬申,戊寅,甲申,庚寅,丙申,壬寅,戊申,甲寅,庚申)有关。现根据《中医运气学》和60年甲子运气相合表[21],整理出头痛罹患年份的与运气相合关系,如表 1。可知壬申、乙酉、乙卯和戊申为运气同化之年,其头痛罹患率与发病程度呈:乙酉>乙卯、戊申、壬申。运气异化之年有壬寅、乙亥、乙巳、丙寅、戊寅、甲申、丙申和甲寅,其头痛罹患率与发病程度呈:壬寅、乙亥、乙巳、丙寅、戊寅、丙申>甲申、甲寅。另外,乙丑、乙未、庚寅和庚申年均为平气之年,虽可受运气因素影响而病发头痛,但其罹患率较低、发病程度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表 1 头痛罹患年份的干支与运气相合表
1.2 先天运气禀赋对罹患火郁头痛的影响

岁运太过不及年节律的变化不仅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还可以对人群体质产生影响。《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胎孕和五运六气有关,通过六气与五类动物相比拟,发现岁运、岁气异常变化对胎孕产生影响。《素问·五常政大论》曰:“五类盛衰,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16]明确点明形体的产生与气的运动有关,岁运太过不及在自然界表现为气候的变化,在人则表现为胎孕体质的强弱。胎孕时的五运六气变化对人先天禀赋的影响是体质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运气异常变化与后天疾病罹患关系密切,可通过影响胎儿的孕化,影响人的先天体质,从而诱导后天疾病的发生[22],并对患者的先天运气禀赋与后天发病的规律作关联性研究,指出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两个生长期中,主运、主气的气候异常变化对胎儿的体质有显著影响[15]。由于不同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有所差异[9],因此体质的变化对头痛的发病人群有一定影响:在头痛发病上,痰湿质人群患头痛的概率较高,血瘀质人群患头痛概率较小;在疾病证型上,气郁质人群发病后较易出现少阳头痛;痰湿质人群发病后易发生少阳太阴合病头痛;气虚质人群发病后出现太阳少阳合病的头痛[23]

由此可见,运气可通过影响人的体质而诱发头痛,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症状和证型的异同。主运、主气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体质发病的关键因素,可根据患者出生时的运气条件判断患者的体质,进而指导临床用药。

2 运气变化导致罹患火郁头痛的症状表现

《黄帝内经》指出,火郁头痛多发生于岁金不及、君相之火司天、君相之火为客气、六气不迁正不退位等时段,在症状表现上多表现为一派火热之象。通过整理发现,火郁头痛在症状表现上有以下特点:其一,局部的热重明显,主要表现为“发热”“面赤”“目赤”“嗌肿”“疮疡”“皮肤痛”“胸中热”等证。其二,血液的运行失常,可出现“血溢”“鼽衄”“血崩”“咳唾血”“泄注赤白”“斑疹”等症。其三,病位可累及心系,以“心痛”“心烦”“昏愦”“善忘善悲”等为主要表现。此发病乃因气机生发、下降太过而引发的火热内盛、伏郁化热,多以少阴君火、少阳相火的失常为主。因心在五行属火,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均由心所统,故临床多“头痛”“心痛”并见,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16]。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五运主病》谓之“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24]。除此之外,《素问·刺热》亦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16]。认为心脏内热可导致头痛发生,将头痛与心联系起来。现代有学者根据“痛由心生”,认为内伤头痛,虽症状表现在头,其病机却因心而起,治疗时应清心火、开心窍、养心阴、安心神[25]

综上所述,火郁头痛与心密切相关,可兼见局部的热重和血液的运行异常,治疗时可从心从火论治。

3 运气因素影响下罹患头痛的地域性分析

头痛发病不仅有节律性和季节性,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特殊性。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地域因素可影响疾病的罹患。名医扁鹊行医诸国,所到之处因诊治疾病有所差异,被人称为“带下医”“耳目痹医”“小儿医”。《素问·异法方宜论》根据东、西、北、南、中5个方位,对不同地区的高发疾病和诊治方法进行阐述,提出疾病的发病和治疗与“地势”有关,头痛发病亦是如此。研究表明,在成都、广西等不同地区分别选取符合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病人30例,并对不同地区的同种证型的偏头痛患者施以同种针刺方法进行治疗,虽均有临床疗效,但因地域因素,其临床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26]。除此之外,有研究选出44例长期居住于低海拔地区(≤1 000 m)的健康志愿者,并将其带往高海拔地区(≥3 890 m),发现头痛发病与海拔高度有关,有33例健康志愿者在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出现头痛,且与之前相比,头痛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收缩压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增高[27]。有研究通过收集全国范围下22个地区的60年气象数据,将各地的气象数据与五运六气理论相结合,以中国地图的东西南北纬度为标尺,将全国地区按照东、南、西、北、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9个区域进行划分,构成了气象数据与地域化运气模型,结果显示,运气变化规律与气象变化规律有关,且运气变化与气象变化的符合度受地域因素的影响,随着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符合度有所差异[28]

4 讨论

头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其发病与时间节律和气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黄帝内经》充分阐述了运气的异常变化与头痛发病之间的联系,指出头痛与后天发病运气和先天运气禀赋有关。胎孕期和出生时的运气变化特点决定了人体的先天禀赋,在某一时段孕育和出生的人会秉承该时段的运气特点,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和体质类型,对罹患疾病的倾向性和症候表现有一定影响;后天发病运气多表现在对疾病的发病时间和症候表现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火(热)邪气是头痛高发的危险因素,可从心、从火论治。不仅如此,治疗时还应同时考虑患者的先天运气禀赋、后天发病运气、运气相合对头痛罹患的影响,3者相参进行诊断、治疗,亦应考虑地域因素对运气结果造成的偏差,提高头痛病因诊断的正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根据运气的变化规律,推测疾病的发病趋势,对头痛罹患的易感人群提前预防治疗,减少头痛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基于《黄帝内经》,从运气角度探究火郁头痛的发病机制,丰富了头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为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不足,缺少相应的临床数据和实验研究进行佐证,仅停留在理论梳理阶段,今后应加大对头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挖掘运气变化与头痛发病的内在机制,丰富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苏颖. 中医运气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1, 51, 54, 58.
[2]
任泳燕, 李慧, 王洋洋, 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头痛》指南更新与解读[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6): 643-650.
[3]
李珂, 孙姝娉, 薛占尤, 等. 气象因素对丛集性头痛发病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2, 43(5): 531-535. DOI:10.3969/j.issn.2095-5227.2022.05.007
[4]
汤婕. 春治头痛正当时[J]. 健康博览, 2012(5): 13.
[5]
王凯. 紧张型头痛临床研究进展[J]. 光明中医, 2020, 35(16): 2610-2614.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20.16.065
[6]
杜小涵, 陈春富. 偏头痛发作的生物节律[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 54(8): 847-852. DOI:10.3760/cma.j.cn113694-20201103-00843
[7]
薛辉, 王庆其. 从运气学角度论头痛病证的防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1): 22-24.
[8]
田文, 刘济跃. 脑梗死发病运气节律与气象天文相关性初探: 附1927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运气节律分析[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1, 15(6): 33-46, 69.
[9]
谢静芳, 王晓明, 王立明, 等. 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J]. 吉林气象, 2001, 8(4): 23-25, 42. DOI:10.3969/j.issn.1006-5229.2001.04.007
[10]
张金跃, 郭月虹, 刘琳. 不同天气条件对人体病理变化的影响[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 北京, 2010: 23-27.
[11]
才江平. 临床常见头痛病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8): 1332-1333. DOI:10.3969/j.issn.1008-5971.2012.08.043
[12]
郭仲夫. 从天文、气象的角度看中医五行说[J]. 新中医, 1981, 13(12): 11-15.
[13]
李继贵. 略论祖国医学的时间观念[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1, 4(2): 6-12.
[14]
夏廉博, 林乾良. 祖国医学与医学气象学[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 14(4): 42-46.
[15]
张轩, 刘忠第, 贺娟. 肺病患者先天运气禀赋与后天发病运气之关联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11): 5436-5442.
[16]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8-396.
[17]
黄玉燕, 郑齐, 汤尔群, 等. 运气"火郁发之"析微[J]. 环球中医药, 2017, 10(11): 1338-1341.
[18]
张介宾. 类经[M]. 郭洪耀, 吴少祯,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19]
方药中, 许家松.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0]
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34-37.
[21]
郭宇, 张怡, 曾进浩, 等. 出生时五运六气禀赋与结直肠息肉罹患的趋势性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4): 1984-1989.
[22]
贺娟. 干支运气与人体质的关系及其哲学基础[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8(6): 365-368. DOI:10.3969/j.issn.1006-2157.2015.06.001
[23]
王斐. 原发性头痛的六经证型分布规律及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研究[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
[24]
张元素. 医学启源[M]. 任应秋, 点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25]
胡春雨, 丁元庆, 温雅, 等. 从"痛由心生"探析内伤头痛[J]. 河南中医, 2021, 41(6): 815-819.
[26]
李海峰. 不同地域偏头痛的针刺疗效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27]
刘小书. 高海拔头痛发生与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1(24): 3011-3014, 3019.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20.24.017
[28]
高飞. 基于气象数据分析的地域化运气模型修正体系[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