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孟令皓, 张傲, 崔淮星, 李迎香, 杨阳, 岳树娇, 刘颖, 王泓午, 步怀恩, 徐芳, 崔岩
- MENG Linghao, ZHANG Ao, CUI Huaixing, LI Yingxiang, YANG Yang, YUE Shujiao, LIU Ying, WANG Hongwu, BU Huaien, XU Fang, CUI Yan
-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 Cluster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evidence patterns of hypertensive diseases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8): 730-735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8): 730-73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4.08.10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02-26
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
2.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高血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随时代的变化全球日益严重。根据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1/4的人口患有高血压病,总计超过10亿人[1],高血压病位列中国工程院发布的“未来20年中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中的第2位[2]。在西医中,尽管研制了很多治疗高血压病的新型药物,如作用于microRNA的核酸药物Zilebesiran[3]、直接肾素抑制剂、肾交感神经阻断术[4],但是其控制率仍不理想。如何根源治疗高血压病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公认的难题之一。而在中医体系中,它是以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而命名,可属于中医“头痛”“眩晕”“头风”“郁冒”“冒眩”“肝风”等范畴。此病主要病位肝、肾、脾多脏腑失和致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全程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平稳降血压,改善头晕,头疼等症状,还能逆转危险因素,保护靶器官,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减少降血压西药用量,甚至停服西药[5-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8-10],且已纳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标准、共识与指南,获得国内外的临床认可[7]。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是当今趋势所在,中医治疗辨证准确是关键,本文通过对4 942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调查,分析其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相关分析,从而为临床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来源此病例全部来自2018—2019年期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
1.2 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依据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11]。
1.3 纳入标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符合其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经沟通患者自愿参加本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 伴有精神疾病者。2)患者不配合调查或无法配合调查者。
1.5 临床数据采集本数据调查采用课题组统一制定的《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采集病人的信息,患者首次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患者的临床综合信息采集,具体包括基本信息表、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V2018)等。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V2018)记录中医症状及舌脉情况。其中中医症状包括全身症状、神态状况、皮肤症状、头面部症状、心胸症状、胁肋症状、腹部及腰部症状、肢体经络症状、饮食口味痰液的相关症状、语言情况、睡眠相关症状、二便相关症状、妇科月经带下症状、男科性功能症状以及记录舌脉具体情况等。
1.6 数据处理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高血压病患者证型分布采用聚类分析。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状况对4 942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三项基本信息分别进行频次分析。表 1为高血压病患者基本信息分布情况,在性别分布中,男性为2 142例,共占比43.3%,女性为2 800例,占比56.7%,本数据库病例中,女性高血压病的人数高于男性。在患者民族分布中,其中汉族为4 862例,占比为98.4%;非汉族80例,占比1.6%。参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划分批准,结合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岁且≤65岁)和老年组(>65岁)[12],据统计青年组为281例,占比5.7%最小;而中年组为3 143例,占比63.6%最多,而老年组为1 518例,占比30.7%。青年人患有高血压病的占比较小,而高血压病患者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总占比高达94.3%,可以发现患病与年龄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青年人体质较强,五脏功能相较之充盈。而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各项机能逐步衰退,五脏六腑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故更容易患有高血压病疾病。具体情况见表 1。
2.2 高血压病患者症状及舌脉分布情况根据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V2018)所列的324个症状及舌脉情况,挑选了出现频次≥200的症状及舌脉共有85个,表 2为高血压病患者症状频次前20名,如表所示,出现频次前20名依次为头晕(2 686)、疲倦(2 498)、乏力(2 271)、烦躁易怒(2 174)、失眠(2 135)、口干(2 006)、视物昏花(1 830)、目干涩(1 812)、心悸(1 810)、胸闷(1 801)、酸痛(1 513)、听力减退(1 465)、口苦(1 412)、耳鸣(1 332)、夜尿(1 325)、多汗(1 263)、多梦(1 218)、咽干(1 205)、四肢痛(1 169)、牙齿松动(1 138)。在这20个症候群中,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疲倦、乏力、心悸、多汗等相关症候,这主要由于气虚导致;第二类是烦躁易怒、失眠、口干、视物昏花、目干涩、口苦、多梦、咽干等相关症候,这主要由于火旺或者阴虚不足导致;第三类是听力减退、夜尿、耳鸣、牙齿松动等相关症候,这主要由于肾虚导致;第四类是胸闷、心悸、酸痛、四肢痛等相关症候,主要由于痰湿或者瘀血阻滞导致。高血压病的主症为头晕、烦躁易怒、疲倦乏力、各类“干”象以及发病日久会累积肾脏产生耳鸣、听力减退等。此数据调查分析结果与临床主症相吻合。表 3为高血压病患者舌脉表现前20名,出现频次前20名依次为舌苔白、舌苔薄、淡红舌、裂纹舌、脉沉、脉数、脉弦、苔厚、脉浮、舌苔黄、齿痕舌、苔腻、舌尖红、脉滑、红绛舌、瘀点舌、瘀斑舌、脉细、舌边红、暗红舌。其中舌苔白、舌苔薄在患者中频率都超过了50%,分别为68.5%与54.5%。与此同时淡红舌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为44.9%,在舌脉分布中亦可以分为气虚、阴虚、火旺、肾虚、痰湿及瘀血几类。故此证明高血压病患者主要以几大基本证为本,夹杂证为辅而形成独特的证候人群。具体情况见表 2和表 3。
2.3 聚类结果分析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对频次大于200的症状及舌脉选中,进行系统聚类法,勾选谱系图,此数据库方法选用瓦尔德法,区间选择平均欧氏距离,做出聚类结果图,整合为表格之后如表 4所示。共得出五个临床常见证型。
证型 1 是以易感冒、胃脘满闷、食少、尿频、溏薄、面色淡白、淡白舌、舌质胖嫩、青紫舌、苔少、脉迟、脉滑、脉细、脉弱为主症,辨证为阴阳两虚证。
证型 2 是以失眠、头晕、烦躁易怒、胸闷、心悸、多梦为主症,辨证为肝火亢盛证。
证型 3 以口苦、口干、口渴多饮、目眩、面色晦暗、身重、腰酸、舌尖红、暗红舌、瘀点舌、瘀斑舌、脉浮、脉弦、脉数为主症,辨证为瘀热互结证。
证型 4 是以是以自汗、多汗、齿痕舌、肢体麻木、腰背及四肢酸痛、咽干、咽痒、牙齿松动、夜尿、淡红舌、舌苔黄、厚腻苔、脉沉为主症,辨证为气虚痰浊证。
证型 5 是以听力减退、耳鸣、目干涩、视物昏糊、乏力、疲倦、裂纹舌,苔薄白为主症,辨证为肝肾阴虚证。
2.4 基本信息与证型关联性由上述数据归纳了五个证型——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气虚痰浊证、瘀热互结证,通过辨证得出阴阳两虚共414例、肝肾阴虚证1 824例、肝火亢盛证1 471例、气虚痰浊证276例与瘀热互结证957例。其中病例数量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瘀热互结证>阴阳两虚证>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更多以“热”象为主,所以临床上亦以肝肾阴虚证及肝火亢盛证见多,瘀热互结证也较多。在此基础上,对性别、民族、年龄3项基本信息分别与证型做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分别如表 5、表 6、表 7所示。
表 5为性别与证型关联表,由表 5能够发现阴阳两虚证与性别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气虚痰浊证与瘀热互结证中,性别与证型之间的关联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以阳气肾精为源,女性以肝血为本。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男子的阳气与女子的肝血逐步空虚。故此男子多阳虚,女子多郁、多阴虚血亏。脾土坐其中州为其阳气升发之源,阳气亏虚日久脾阳不运,脾不升清,无法运转体内阳气,逐步形成痰湿。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主疏泄,女性受体质影响,更容易郁、瘀及阴虚内热。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逐渐变少,容易产生肝气郁结,郁结日久逐渐耗肝阴,肾水无以为济,形成肝肾阴虚证,并且肝郁日久容易生热,生瘀,产生瘀热互结之状。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患者受性别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体质。
表 6为民族与证型关联表,由表 6可以发现,肝火亢盛证、肝肾阴虚证与气虚痰浊证,这3组证型与民族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阴阳两虚证与瘀热互结证中,这两组证型与民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此调研的患者全部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内分泌科及心内科的高血压病患者。此次调研多数为本地患者,少数民族大多数为回族,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吃牛羊肉为主。从中医理论而言,羊肉甘热、无毒,具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益气滋阴的功效,此外还具有温补元阳的功效;牛肉甘平、无毒,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筋健胃的功效[13]。所以适当常吃牛羊肉体内会偏热,气血偏充盈,但过食牛羊肉也会引起饮食结构偏嗜,逐渐形成气虚痰浊证。故在天津地区患有高血压病少数民族的患者,更容易形成肝火亢盛证、肝肾阴虚证和气虚痰浊证。
表 7为年龄与证型关联表,由表 7可以发现,阴阳两虚证与年龄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肾阴虚证与气虚痰浊证这两组证型中,青年组与中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都与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在肝火亢盛证中,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互相之间都有统计学差异;在瘀热互结证中,中年组分别与青年组、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青年组与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对男子、女子正常的生长规律作出了诠释[14]。青年人阳气较中老年人旺盛,阳明脉盛,肝肾充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三阳脉和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所以老年人较容易出现肝肾阴虚证、气虚痰浊证,而青年人更容易产生一系列“热”象,形成瘀热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在肝火亢盛证的1 471例中,青年组有130例,占比8.8%,明显高于青年组的总体占比,证明其青年组以肝火亢盛证为多见。其结果和理论、临床都完全相吻合。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通过上述的表格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青年组高血压病患者人群占比最少,但是在此人群中肝火亢盛证占比最显。中老年人占比最高,占比高达94.3%,且本4 942病例中以女性患者和汉族为多。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涉及肝、肾、脾三脏,以头晕、疲倦、乏力、烦躁易怒、目干涩、视物昏花等为主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证型分布在不同的人群中有一定偏向。将临床频次≥200的85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得出临床五种证型分别为: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气虚痰浊证、瘀热互结证。其中病例数量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瘀热互结证>阴阳两虚证>气虚痰浊证。通过比较证型与基本信息的关联性,分别对性别、民族、年龄与证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气虚痰浊证与瘀热互结证这四组证型中,性别与证型之间的关联性有统计学差异。2)在阴阳两虚证与瘀热互结证两组证型中,民族与证型之间的关联性有统计学差异。3)在肝肾阴虚证与气虚痰浊证两组证型中,青年组与中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都与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4)在肝火亢盛证中,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互相之间都有统计学差异。5)在瘀热互结证中,中年组分别与青年组、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青年组与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15-16]。《黄帝内经》中指出三因制宜,分别为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高血压病亦受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体质因素、年龄因素、饮食因素、生活因素、地域因素、季节因素等多方位影响。本次调研患者多数为天津本地患者,据最新的报道,高血压病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比较来看,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居民的高血压病患病率位居前三,分别为35.9%、34.5%和29.1%。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与城市的发达程度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越发达的城市可能越容易患高血压病。天津市的饮食结构丰富,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其居民更注重饮食享受。并且天津因其地理位置位于沿海地区,嗜其咸口,高盐饮食会引起钠摄入过多和钾摄入不足,这也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充盈亏损程度不同,年轻人阳明脉盛,肝肾功能也比中老年人充盈,所以青年人患有高血压病多为肝火亢盛证。而中老年人阳明脉,三阳脉和肾脏精气逐渐亏损,故此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证居多。
3.2 中医对于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目前中医学无高血压病之病名,它是以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而命名,可属于中医“头痛”“眩晕”“头风”“郁冒”“冒眩”“肝风”等范畴[17-18],其中以对“眩晕”的有关描述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最为接近[17]。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对高血压病疾病治疗有独特的疗效,他将临床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四大证型,分别为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气虚痰浊证、阴阳两虚证。邓教授提出治疗高血压病应该以辨证论治为主,早期多以平肝潜阳,中期宜健脾益气后期更适合补肝肾潜阳。并指出其发生与恣食膏粱厚味和形体肥胖有关,过多恣食膏粱厚味会脾生湿生痰化热,此痰湿夹热在体内日久,会阻滞气血运行,逐渐生瘀,故此气虚痰浊证常会兼瘀兼热[18]。本次研究结果中,在上述四证之中,由气虚痰浊证多演变了一个瘀热互结证。所以此研究结果与临床情况基本吻合。
高血压病的病位主要在肝,但也与脾肾关系重大,肝气郁结日久,逐渐损耗肝阴,肾水生肝阴,肝阴不足之时,肾水始以救济,病久肾水无以为济,形成肝肾阴虚证。在五行上而言,肝主疏泄的功能有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肝主木色青,位居东方主升发。《四圣心源》提出“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19-20]。”脾坐中州,运轴复轮,运转四方,肝升于左,肝得于戊土之清得以升发疏散。戊土不升,肝木则无以为升,故其肝正常功能的发挥得益于脾土之升清,在临床上常配以升脾清之法治疗高血压病。
3.3 总结与展望在当今中西医并存的情况下,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是需要的。西药疗效较快,中药疗效较巩固,两者因势利导合而用之可以标本兼治。并且其针灸对于高血压病效果较好,当遇到高血压病危象时,可考虑使用,如针刺双太冲、双合谷开四关泄法可解燃眉之急。并且日常应该合理规范饮食和调节情志,再加中医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是治疗高血压病行而有效的好方法[21-24]。
[1] |
ZHOU B, CARRILLO-LARCO R M, DANAEI G, et al. Worldwide t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progres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from 1990 to 2019:A pooled analysis of 1201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104 million participants[J]. The Lancet, 2021, 398(10304): 957-980. DOI:10.1016/S0140-6736(21)01330-1 |
[2] |
WU Y F, JIN A M, XIE G Q, et al. The 20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preventable health problems of China: A Delphi consultation of Chinese exper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8, 108(12): 1592-1598. DOI:10.2105/AJPH.2018.304684 |
[3] |
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et al.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J]. Lancet, 2002, 360(9349): 1903-1913. DOI:10.1016/S0140-6736(02)11911-8 |
[4] |
DESAI A S, WEBB D J, TAUBEL J, et al. Zilebesiran, an RNA interference therapeutic agent for hypertension[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389(3): 228-238. DOI:10.1056/NEJMoa2208391 |
[5] |
王小雅, 王朋倩, 熊兴江.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评价与中药降血压探索[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17): 4819-4824. |
[6] |
熊兴江, 王朋倩, 姚魁武, 等.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述评与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24): 6592-6599. |
[7] |
孟醒, 王朋倩, 熊兴江. 基于潜阳活血治则的天芎颗粒治疗高血压病临床体会[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7): 1974-1980. |
[8] |
XIONG X J, YANG X C, LIU W, et al. Banxia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f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 2012, 2012: 271462. |
[9] |
WANG J, XIONG X J. 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 for hypertension[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 2013, 2013: 978398. |
[10] |
LAI X X, DONG Z Y, WU S X,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pared with losartan for mil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J].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2022, 15(3): e007923. DOI:10.1161/CIRCOUTCOMES.121.007923 |
[11]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发布, 继续沿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 10(9): 1098.
|
[12] |
王金曦. 基于年龄分层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研究[D].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
|
[13] |
佘桂爵. 中医剖析不同肉类的滋补功效[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5(5): 47-49. |
[14] |
杨军, 雒芙蓉, 安军明. 浅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七"与"八"[J]. 中医药导报, 2017, 23(20): 42, 47. |
[15] |
李茜, 董昌武, 王奇林, 等. 高血压及其不同并发症患者的舌象参数特征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18(10): 2065-2069. |
[16] |
王丹, 牟建军. 全球高血压管理策略现状及展望[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 30(7): 601-603. |
[17] |
张磊, 刘迎迎, 于杰, 等. 高血压痰瘀互结证证治源流及本质探析[J]. 世界中医药, 2021, 16(10): 1561-1566. |
[18] |
邱仕君.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173.
|
[19] |
黄元御. 四圣心源: 黄元御医书精华[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
[20] |
杜啸天, 车思桦, 王美玲, 等. 基于《四圣心源》浅议心悸证治[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3): 398-400.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3.20 |
[21] |
廖思思. 八段锦运动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D].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3.
|
[22] |
胡精超. 太极拳对高血压的疗效与中医学机制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22, 41(5): 49-52, 78. |
[23] |
尚浩宇, 王星星, 朱兰, 等. 中医导引疗法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J]. 中医外治杂志, 2022, 31(4): 118-120. |
[24] |
牛亚如. 五禽戏结合生活方式干预1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安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