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信息
- 胡晓红, 周涵, 彭继萍, 杨凤, 余刚
- HU Xiaohong, ZHOU Han, PENG Jiping, YANG Feng, YU Gang
- 解结针法联合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残障指数及肌电图结果的影响
- Effects of stasis reliev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otating lifting technique on neck disability index and electromyographic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44(2): 118-122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44(2): 118-12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5.02.05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10-06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属于骨科常见病,该病发病率较高,在颈椎病所有类型中占比高达60%,在各年龄层群体中患病率约为3.5%[1]。CSR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肩颈疼痛、上肢麻木等,通常由脊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等因素引发,致使患者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头晕、耳鸣、视力受限等不良后果,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CSR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向年轻化发展趋势[3]。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包括手术与非手术两种类型,前者创伤性较大,风险较高,术后恢复较慢,故多数患者选择非手术保守治疗,如药物使用、牵引疗法、功能锻炼、手法治疗等[4, 5]。其中手法操作风险小,性价比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SR疾病症状,而旋提手法作为临床经验操作手法,源自朱立国教授专家团队,具有操作简便、起效速度快等特点,使用效果较好。除此之外,中医针灸对该病研究颇深,取得一定成果,其中解结针法通过辩证分析该病病机,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利用解结疗法,疏通经络,改善病情,疗效确切。但其与旋提手法联合使用,既往报道较少,为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本研究将两者联合用于CSR患者治疗中,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已获内江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伦理批号:JK20240021)。自本院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1月接收的CSR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试验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0%,由样本量计算公式计算可得,n=54;考虑脱失率20%,扩大样本量至为每组65例,且干预结束后本次试验无脱落失访病例,最终纳入130例CSR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为防止偏倚采用盲法。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 1。
1)均符合西医中CSR的诊断标准[6]。2)均符合中医肩颈痛气滞血瘀型诊断标准[7]。3)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4)年龄20~60岁。5)具备完整资料。6)均可找到肌肉韧带筋结点。7)自愿参与且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颈椎病变者,如脊柱结核、骨髓炎等。2)施治部位伴有皮损者。3)有手术治疗适应证者。4)严重内科疾病者。5)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6)恶性肿瘤者。7)无法配合治疗或中途退出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如佩戴颈托、卧床休息、颈部制动;再给予塞来昔布胶囊(H20203356;规格:0.1 g;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0.2 g/次,1次/d,口服;甲钴胺片(H20050997;规格:0.5 mg;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0.5 mg/次,3次/d,口服。连续治疗4周。
联合组给予旋提手法:取坐位,采用按、捻、揉等手法放松颈项肌肉,时间维持10 min;后以最大限度转动头部,医师利用肘部牵引拔伸其下颌,时间约为3~5s;放松肌肉后再快速向上牵引,可出现弹响声;再次推、提、捻、拿,放松患者颈项肌肉,时间为10~15 min。每隔1 d进行1次。给予解结针法:医师循手三阳经筋确认肌肉韧带筋结点(条索样、颗粒状结节);取1~3个筋结点,消毒处理后,选用注射针头垂直进针(结节最痛点附近),后斜30 °角推进,直至针尖指向结节最痛点方向,向下倾斜刺入最痛点,分离2~3次,至结节收缩或消失;退针,按压针孔防止出血,1次/周。共治疗4周。
1.5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8]:1)痊愈:患者颈椎活动正常,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消失,不影响日常工作。2)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能进行基本工作,颈椎功能显著改善。3)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可进行部分工作,颈椎功能部分恢复。4)无效:症状无缓解,病情无好转,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总-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观察指标1)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2)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疼痛程度由重到轻,10分剧痛,0分无痛,共0~10分,分数越低,疼痛越轻。3)颈部残障指数(NDI)评分:包含阅读、提物、工作等10个维度,每项0~5分,满分50分,分值越低,程度越轻。4)肌电图结果:采用肌电图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5)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6)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包含躯体疼痛、躯体功能、活力等8个维度,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7)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分别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较联合组(93.85%)显著降低(P < 0.05)。见表 2。
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均减轻,且联合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见表 3。
经治疗,两组NDI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且联合组ND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 0.05)。见表 4。
治疗后两组肌电图SCV、MCV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SCV、MCV水平显著上升(P < 0.05)。见表 5。
治疗后两组IL-6、TNF-α、IL-1β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IL-6、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见表 6。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均改善,且联合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见表 7。
两组治疗期间食欲不振、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8。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电子产品应用越来越多,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9]。颈椎病类型较多,其中CSR患病人数占比较大,但该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椎间关节、颈椎间盘等结构发生病变进而压迫颈神经根有关[10-11]。而神经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可刺激神经肽物质大量释放,加重炎症反应,最终出现神经根症状。目前,对于轻中度CSR患者,临床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如西药(塞来昔布、盐酸乙哌立松等)消炎、镇痛等对症治疗和牵引物理治疗等,但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肝肾、消化道等机体器官。而功能锻炼、物理牵引等方法起效较慢,且需患者长期坚持,整体效果不够理想,故此,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对广大CSR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将CSR归属于“痹症”“项痹”“肩颈痛”等范畴,认为该病病机主要为机体正气虚弱,或风寒侵袭,劳作过度,伏案久坐,致使经脉痹阻,气血瘀滞,瘀而不通,筋脉失养,津液失常,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发为本病[12-14]。故此,中医辩证分析该病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经通络等治法为主,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15-16]。旋提手法是手法推拿的一种,通过把握角度、力度旋转颈部肌肉,减轻颈肌痉挛,改善软组织间黏连情况,调节颈部关节错位,最终达到缓解CSR临床症状的目的[17]。解结针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种,通过对“结”所处病理状态望、闻、问、切,确定病变位置,在经筋理论的基础上,使用解结针法治疗,刺激局部压痛点及结节,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使得颈部气血通畅,进而起到行气止痛、调经理筋的效果[18]。
本研究采用两者联合方案治疗CSR,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93.8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提示,旋提手法+解结针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其临床疗效。对比两组疼痛程度,联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处血液微循环,缓解CSR患者局部疼痛。分析原因可能为,旋提手法利用与重力反向的牵引力伸直颈椎,同时推拿按揉颈部肌肉、韧带,纠正颈椎大小关节紊乱,促使颈椎生理弯曲度恢复正常状态[19, 20];再加以解结针法,通过以针代刀,精准刺入结节、压痛点,消除软组织应力,减轻周围神经、血管压迫,促进肩颈组织力学动态平衡,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疾病疼痛的目的。对比两组颈部功能,联合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两者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颈椎力学状态,促进颈部功能恢复。分析原因可能为,旋提手法能有效解除肌肉痉挛,对于CSR患者颈部条索状硬结,通过旋提、推板、牵拉减轻局部肌肉张力,除此之外,旋提手法还可有效纠正颈椎关节错位,减轻滑膜嵌顿情况[21];而解结针法通过刺激纤维冲动,抑制中间神经元,降低牵张反射,减小肌张力,进而缓解颈部痉挛,起到改善颈部功能的效果[22]。施方等研究发现[23],旋提手法配合针灸治疗CSR,可显著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增强神经传导功能,认为其与旋提手法、针灸刺激局部神经有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处血液淋巴液循环。本研究结果中联合组SCV、MC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旋提手法+解结针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肌电,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CSR疾病病情与机体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关系密切,其中IL-6因子参与机体炎症反应,有促进炎症细胞分化的作用,其水平升高,可加重机体炎性损伤,使得患者肢体功能受限[24];TNF-α同为炎症因子的一种,有加剧神经根痛觉敏感性的作用,可抑制神经传导功能,其水平高低与疾病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5];IL-1β参与炎症反应、关节病变等发生过程,可刺激IL-6因子合成分泌增加,当其含量过高时,加剧椎体炎性损伤。本结果显示联合组IL-6、TNF-α、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体内炎症介质,阻碍炎症细胞聚集,利于患者预后。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联合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两者联合可明显减轻患者疾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整体治疗效果较佳。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严重反应且联合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使用旋提手法+解结针法未增加治疗风险,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上述联合方案治疗CSR患者,在临床应用上效果较好,疗效更高,可明显减轻患者颈部疼痛,增强颈部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安全性。但本研究纳入人数较少,数据支撑有限,后续还需设计更加全面的方案进一步证实。
[1] |
郑春华, 罗正, 陈燕. 腹针联合解结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肩部疼痛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 22(5): 507-510. DOI:10.3969/j.issn.1671-4695.2023.05.016 |
[2] |
王金莲, 王惠君, 余孟英. 自拟温经散寒止痛方外敷联合运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关节功能恢复、疼痛程度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3, 41(7): 215-219. |
[3] |
闫康, 黄汝芹, 李爽, 等. 加味二仙汤联合电针刺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8): 3935-3939. |
[4] |
李明礼, 张晓贝, 谢磊, 等. 深刺针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20, 24(5): 881-884.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20.05.008 |
[5] |
李绍军, 戚秩铭, 罗永浩, 等. 小针刀整体松解术联合C臂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23, 41(9): 219-223. |
[6] |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 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6): 401-402. |
[7]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6-189.
|
[8] |
王鹤玮, 贾杰. 全周期康复视角下的颈椎病康复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J]. 中国医刊, 2021, 56(8): 825-829.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21.08.005 |
[9] |
尚延萍, 韩月娥, 王健. 脉冲治疗联合SET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物力学及颈部肌疲劳度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1): 1272-127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11.007 |
[10] |
官陈迎, 袁小敏, 文舒宁. 龙氏治脊疗法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17): 2448-2451, 2459.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3.17.022 |
[11] |
肖蕾, 高育龙, 潘洁, 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概述[J]. 颈腰痛杂志, 2023, 44(4): 683-685. DOI:10.3969/j.issn.1005-7234.2023.04.053 |
[12] |
王观涛, 高垣, 马文, 等. 苏合香药饼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 2023, 45(9): 1526-1529, 1534.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23.09.027 |
[13] |
闫利敏, 闫素敏. 调督理筋针配合循经点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 2023, 43(5): 767-771. |
[14] |
刘新刚, 王艳君, 李朋朋, 等. 调督理筋针法联合醋氯酚酸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17, 39(4): 599-603. |
[15] |
陆天宸, 吴耀持, 姚逸杰. 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 30(6): 1123-1124. |
[16] |
金好, 张浩, 巩慧慧, 等. 调督理筋针法联合温针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J]. 辽宁中医杂志, 2023, 50(8): 200-203. |
[17] |
刘军. 颈痛颗粒配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17, 38(8): 1026-1027. |
[18] |
方婷, 刘福水, 梁成宁, 等.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颈型颈椎病[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35(5): 69-72. |
[19] |
陈天良, 练子荣, 萧钦. 小针刀配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22): 26-27. |
[20] |
符运喜. 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 22(7): 67-69. |
[21] |
王水竹, 陈家平, 马翔, 等. 定点旋提复位法联合桂葛舒颈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J]. 颈腰痛杂志, 2023, 44(3): 490-491. |
[22] |
杨丽霞, 王曙辉, 彭志华, 等. 解结针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4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2, 18(11): 63-65. |
[23] |
施方, 黄常乐. 温针灸配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2例[J]. 辽宁中医杂志, 2022, 49(6): 189-192. |
[24] |
潘胜莲, 郑士立, 周夏慧, 等. 针刺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对患者IL-6、TNF-α、IL-1β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9, 39(12): 1274-1278. |
[25] |
陈宇, 邓小磊, 王有雪, 等. 针刺联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估[J]. 世界中医药, 2023, 18(5): 677-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