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Vol. 44 Issue (2): 160-167

文章信息

朱征, 高昊昊, 刘凇含, 李佳穆, 席强, 邱继文, 章明星, 郭义
ZHU Zheng, GAO Haohao, LIU Songhan, LI Jiamu, XI Qiang, QIU Jiwen, ZHANG Mingxing, GUO Yi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44(2): 160-167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44(2): 160-167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5.02.1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10-05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
朱征1,2 , 高昊昊3 , 刘凇含3 , 李佳穆3 , 席强3 , 邱继文4 , 章明星5 , 郭义1,6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 天津 301617;
2.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天津 301617;
3.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
4. 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天津 301617;
5.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天津 301617;
6.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1
摘要: [目的] 采用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30余年来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领域的中英文文献,探讨此领域的知识现状、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的相关文献,检索建库至2023年12月1日。应用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和突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2 753篇,英文文献755篇。通过分析发现TEAS领域核心作者20人,形成了以方剑乔教授、王均炉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浙江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黑龙江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等多所机构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经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得出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及其形成的7个聚类。国内外研究核心团队的研究重点为TEAS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结论] TEAS相关研究在近30年有一定的发展,其研究主要围绕镇痛但不局限于痛症的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康复训练、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等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方面的调节作用的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针灸    CiteSpace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ZHU Zheng1,2 , GAO Haohao3 , LIU Songhan3 , LI Jiamu3 , XI Qiang3 , QIU Jiwen4 , ZHANG Mingxing5 , GUO Yi1,6     
1. Research Center of 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2. Schoo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3.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4. 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5. Schoo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6.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ianjin 30038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dopts knowledge graph and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sort out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A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explore the current knowledge status,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Methods] Use a computer to search for relevant literature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and Web of Science, from inception to December 1, 2023. Apply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software to conduct author and institution co-occurrence analysis, keyword clustering and emergence analysis 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raw relevant visualization maps. [Results] A total of 2 753 Chinese literatures and 755 English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Through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20 core authors in the TEAS field, forming a core team consisting of Professor Fang Jianqiao and Professor Wang Junlu. Multiple institutions, such a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s, have formed a close cooperation network. Through co-occurrence network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e top 10 keywords in frequency and their 7 clusters formed were identified.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core teams at home and abroad is on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TEAS. [Conclusion] TEAS related research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the past 30 years, mainly focusing on pain relief, but not limited to the treatment of pain symptoms. The research on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neuroendocrine immune system, includ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mproving sleep quality,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llevi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Key word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acupuncture    CiteSpace    VOSviewer    visual analysis    

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针灸方式,是以我国传统医学的经络理论为指导,将物理医学、康复医学领域的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和中医针灸相结合的新型治疗技术[1]。TEAS主要通过在穴位表面放置电极,控制输入脉冲电流刺激机体发挥治疗作用[2-3]。目前市面上已存在多种波形和输出方式的经皮穴位电刺激仪,最常见的是吸附电极、笔形电极、毫针3种输出方式,波形以疏密波、起伏波、断续波、音频波等为主[4]。TEAS作用于相应的穴位可用于镇痛[5]、功能性消化不良和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6]的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7],缓解运动性疲劳、消除肩周炎[8]等。此外,TEAS与传统针刺比较不刺破皮肤,无明显疼痛,对于惧针患者和儿童具有明显优势,具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无创等优点,改善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TEAS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适宜技术仍面临普及度低、缺乏规范化诊疗指南等问题。近年来,TEAS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缺乏TEAS的知识图谱研究,对文献的分析利用不够充分。本研究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TEAS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其研究进展、热点及前沿,以期把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为TEAS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数据来源于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以及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CNKI数据库使用“专业检索”,检索式为“SU %=‘经皮穴位电刺激’OR SU %=‘穴位经皮电刺激’OR SU %=‘经皮电刺激’OR SU %=‘穴位刺激’OR SU %=‘穴位电针刺激’OR SU %=‘TEAS’”。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检索式为“((TS=(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OR TS=(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OR TS=(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检索时间为2023年12月1日。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以TEAS为干预手段。2)文献类型包括验案、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排除标准:1)综述。2)科普宣传、科技成果和书籍。

1.3 数据筛选及处理

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文献并将文献导入EndNote X9,对文献进行初筛、去重。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等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无法获取或信息不全的文献,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如遇分歧,双方通过讨论解决。

处理标准:1)剔除:剔除名称中含义模糊指代不明或无实际意义的词汇,如“研究”“基于”“操作”“项目”等。2)合并:对于依托单位进行合并处理,例如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合并为天津中医药大学。3)对于概念重叠或包含的词汇进行合并处理,例如“中药”和“中医药”“作用机制”和“机制”等。4)规范:将含义相同的主题词统一为规范表述,英文缩略词统一为符合国际缩略词标准的英文表述。

1.4 分析方法

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后,使用EndNote X9中“Tools” - “subject bibliography”-“year”进行年发文量分析,将最终数据录入至Excel 2021,使用Scimago Graphica绘制折线图。将完成处理的文献使用EndNote选择RefMan(RIS)Export导出,分别将文件转换为VOSviewer(Version 1.6.15,https://www.vosviewer.com)可识别的ris格式,以及Citespace(CiteSpace-6.1.6,https://www.citespace.podia.com)可识别的RefWork格式。将VOSviewer工程保存为.net和.map文件导入Pajek64 Portable 5.16(http://vlado.fmf.uni-lj.si/pub/networks/pajek/),使用软件内置的最优算法将数据节点分离。将VOSviewer工程保存为.gml文件,将layout改为世界地图,size选择document权重,将聚类设为不同颜色,同时unit选为“label”进行显示,导入Scimago Graphica进行英文文献的国家分布可视化。将“ASCII”转换为“Unicode”后,将Pajek文件再次导入VOSviewer,筛选出现频次≥5次的关键词,构建可视化网络,调整相关参数后,将关键词可视化网络导出为“png”图片格式。

1.5 统计方法

使用CiteSpace-6.1.6对作者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于软件的主要参数设置,术语来源默认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DE);Keywords Plus(ID);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Reference。参数设置完毕后即可进行运算生成机构合作共现图、聚类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及关键词聚类图谱。对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检验方法选择χ2检验。

2 结果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纳入文献3 508篇,其中中文文献2 753篇,英文文献755篇,年均发文125篇。2008年之前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处于萌芽阶段;2014年之后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达到峰值(488篇),2023年发文量出现下降,原因可能为数据库存在滞后性,同期收纳文献少于实际文章。与中文文献相比,以英文形式发表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发文量较低,但发文的趋势呈现稳定上升,侧面反映了TEAS作为一种中医药干预手段,其国际认可度不断增强。见图 1

图 1 TEAS年度发文量
2.2 发文期刊分析

纳入文献共发表于865本期刊,其中中文文献发表于523本期刊,英文文献发表于342本期刊。发表TEAS相关研究前3位的中文杂志分别是中国针灸(78篇),上海针灸杂志(62篇)和针刺研究(50篇),发文大于20篇的中文期刊共15本,其中11本为核心期刊。发表TEAS相关研究前3位的英文杂志分别是JOURNAL OF UROLOGY(36篇),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3篇)和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2篇)。

2.3 研究机构分析

对中文数据库中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结果显示2 332家机构发表TEAS相关研究,以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为主,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有63家,发文量前10的机构总计发文量为186(占7.98%),其中发文量前四的机构分别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30篇),福建中医药大学(30篇),上海中医药大学(23篇)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3篇)。使用VOSviewer对中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形成机构合作共现图,形成了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见图 2

图 2 TEAS中文文献发文机构合作共现图

对英文数据库中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结果显示1 086家机构发表TEAS相关文献,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共48家,总出现频数434(占57.5%)。与中文文献相比,研究主要由高等院校发表,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87.5%,代表性机构为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国外发表TEAS相关研究的代表性机构为利兹贝克特大学、圣保罗大学等。见图 3。在TEAS领域,中国发表的研究最多(300篇),美国(116篇)和巴西(76篇)次之,然而以总连接强度为标准,进行国际合作强度排序,发现美国的国际合作最为广泛,中国和英国次之,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国际合作仍有待加强。

图 3 TEAS英文文献发文机构合作共现图
2.4 文献及作者共引分析

使用VOSviewer对英文文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在21 939条引文中,27条文献引用次数20次以上,其中引用最多的文献频数可达59,该研究在1965年发表于Science,提出疼痛闸门理论[9];引用次数第二位的文献频数为48,证实不同频率的针灸电刺激可以引发神经肽的释放,为经皮电刺激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10];引用次数第三位的文献通过Meta分析,证实TEAS和针灸样经皮神经电刺激在强烈甚至有害强度下,可显著降低术后镇痛药的消耗[11]

在文献共引基础上进行作者共引分析,仅纳入引用文献的第一作者作为被引作者,结果共纳入16 483位作者,出现频数在20次以上的作者72位,且大多为疼痛领域学者。通过共引分析从侧面印证了TEAS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在疼痛领域的研究最为广泛,可信度高。结果见图 4

图 4 TEAS作者共被引共现聚类网络图
2.5 关键词共现分析

中文文献分析,共得到3 692个中文关键词,出现最小次数为5 353个满足阈值,使用VOSviewer软件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 5。由高频关键词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可知文章的中心观点和研究要点,TEAS作为干预措施常见于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涉及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由于其突出的镇痛作用,TEAS常被用于全身麻醉、术后康复以及剖宫产、关节置换术、胃肠手术等;TEAS在改善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方面功效显著,涉及的疾病包括脑卒中、神经原性膀胱、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骨关节炎等。此外,在改善抑郁、焦虑和生殖系统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研究主要从细胞凋亡、炎性反应、应激反应等方面探索TEAS的作用机制,以TEAS为延伸的干预措施包括温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低中高频脉刺激等。

图 5 中文关键词共现网络

英文文献共有3 211个英文关键词,出现最小次数为5 276个满足阈值,使用VOSviewer软件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6。图6具体内容见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分析热点关键词,发现其与TEAS中文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一致,其中“Surgery(手术)”“Pain(疼痛)”“Analgesia(痛觉缺失)”“Morphine(吗啡)”等为高中心关键词,可作为连接多个聚类的枢纽,在一些领域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12]。研究在TEAS镇痛、神经调节领域较集中,文献密度更高且重点针对神经系统以及泌尿系统方面疾病,值得研究人员的进一步关注。相对于针灸研究难以做到真正的“双盲”[13],TEAS则因为脉冲、时间可控性好,相较于传统针灸更易操作,进而得到推广。

2.6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能够清楚地展示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Q值>0.3表示划分聚类的社团结构显著,S值>0.7表示聚类结果具有高信度[26]。353个满足阈值的中文关键词共得出7个聚类,关键词聚类Q值=0.5,299,S值=0.8,409。7个中文关键词聚类可分为5类。其中聚类#0、#3、#7为治疗方法研究,包含“经皮”“单穴”“感应电流”“低频脉冲”等关键词;聚类#2为选穴研究,以内关穴为研究中心,其穴位刺激与“便秘”“乳腺癌”“冠心病”等关键词密切相关,同时其与“合谷穴”的联合应用可提高穴位电刺激治疗疾病的疗效[21];聚类#1为治疗疾病的研究,可见“脑卒中”为TEAS的治疗热点,治疗时选穴涉及“神门穴”“三阴交穴”,在临床康复训练与护理中具有较好疗效;聚类#4、#5为TEAS的主要作用研究,包括“镇痛”“分娩镇痛”“术后疼痛”“麻醉”等关键词,且其与聚类#6重叠交错,说明其间联系较为紧密。聚类#6探讨相关作用机制,包括“神经再生”“细胞凋亡”“周围神经”等。见图7。图7具体内容见OSID。

276个满足阈值的英文关键词共得到9个聚类,英文关键词聚类Q值= 0.3,898,S值=0.7,517。9个英文关键词聚类可归纳为3类。聚类#0、#1、#3、#6、#7为治疗方法研究,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神经电刺激”“穴位刺激”等。聚类#5为临床研究,包含“RCT(随机对照研究)”“alternative medicine(替代疗法)”“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double blind(双盲)”。相关研究常以假针刺作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为主要结局指标,开展单中心或多中心的RCT试验,为TEAS国际化提供临床证据。聚类#2、#4、#8探讨临床疾病,包含“urinary incontinence(尿失禁)”“spinal cord injuries(脊髓损伤)”“arthritis(关节炎)”“muscle spasm(肌肉痉挛)”等关键词。以TEAS为治疗方法,对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研究。“pain threshold(痛阈)”“analgesia(痛觉缺失)”“postoperative pain(术后疼痛)”“chronic pain(慢性疼痛)”提示TEAS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镇痛开展,值得进一步关注研究。见图8。图8具体内容见OSID。

2.7 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分析

突现词为较短时间内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衡量TEAS相关前沿问题以及热点变化的主要指标[14]。关键词时间线可反应该领域研究前沿的出现时间,展现其演进途径。基于突现词和时间线分析有助于本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中文文献中“神经再生”“大鼠”“周围神经”的时间跨度最长,且从1995年持续至今,关键词依次为“神经再生”“周围神经”“尿潴留”“失眠”“术后镇痛”“胃肠功能”等,热点由机制研究转向临床试验且逐渐增强对疼痛的关注。英文文献中“acupressure(针压疗法)”“acupoint therapy(穴位疗法)”“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神经电刺激)”的时间跨度最长。从1999年至今,关键词依次为“acupressure(针压疗法)”“spinal cord(脊髓)”“opioid receptors(阿片样物质受体)”“pain threshold(痛阈)”等,同样集中于疼痛相关研究。

1993—2003年,镇痛作为TEAS主要作用进入研究者视野并持续至今,有关神经再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动物实验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关节炎是该时期研究的重点疾病且对电针不同频率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差异有了初步探索[15];2004—2013年,该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研究者提高了对穴位选择的关注程度例如内关穴、神门穴、足三里、梁门穴等。此外,研究的疾病种类增加如脑卒中、便秘、尿潴留、抑郁症等成为研究热点。同时,疼痛的相关研究在此阶段得到了持续性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免疫功能成为机制研究的热点后,近期更侧重于TEAS对各种手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其在调节神经—免疫系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6-18]。2014年至今在原先疾病的研究基础上,TEAS逐渐应用于术前麻醉、术后应激反应、手术镇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基于患者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逐步提高,TEAS在康复训练,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成为热点。见图9。图9具体内容见OSID。

英文文献中TEAS的治疗研究主要从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两个维度开展,并不乏机制探索。其在21世纪初作为一种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的替代疗法进入国际视野。研究的热点疾病包括神经痛、机能障碍、肌肉痉挛、关节炎、尿失禁、排尿功能障碍、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分子机制涉及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等。以“controlled trial”为代表的以多中心为特点的临床研究自1998年突现至今,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TEAS在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推动TEAS临床的应用[19-20]。见图10。图10具体内容见OSID。

3 讨论

TEAS是将电极片贴在对应穴位的体表皮肤处,通过设定适当频率、波形与电流强度参数对穴位实施电刺激。TEAS所用电极片面积大,相较于传统针刺无须精确对准而使操作更为简便,且具无创伤、可定量描述、生理干扰小及无毒副作用、携带方便等诸多优势,目前TEAS已成为临床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21-22]。相关研究证明TEAS具有与传统针灸相似的消肿镇痛、缓解术后呕吐和治疗药物成瘾等方面的功效,且在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功能辅助效果[23-24]

当前处于信息急速增长的时代,大数据已成为诸多领域常用的术语之一,由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医学大数据和医学数据挖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及VOSviewer软件,对TEAS的相关研究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系统回顾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TEAS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增长的趋势,近10年发文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仍处于快速上升期。镇痛作用和机制是TEAS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20世纪末针刺镇痛研究的广泛开展,TEAS作为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手段,其镇痛的机制研究也成为彼时的研究热点并一直延续至今,涉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等多种研究类型。国内形成了以方剑乔教授、王均炉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对TEAS镇痛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则形成了以Johnson MI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更注重TEAS镇痛临床评价研究。

然而,随着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激发人体内稳态平衡理论的提出[25],TEAS的研究重点也逐步转向调节神经—免疫系统方面的独特优势的探索。目前已有研究表明,TEAS可以减缓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激活抗氧化应激通路Keap1-Nrf2,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大鼠的认知记忆障碍[26],运用脑电断层扫描的方法,采用TEAS的方式刺激大陵穴可激活与大脑的认知、精神和情感密切相关的脑区,大脑区域和皮质功能网络激活的拓扑变化与治疗效果一致,为TEAS调节神经功能提供理论支持[27];并且,TEAS可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来改善结直肠癌大鼠的免疫功能[28]。临床研究方面,TEAS不再仅仅局限于痛症的治疗,在康复训练、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TEAS的研究趋势,可视化展示了该领域研究现况及其变化趋势。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镇痛、痛阈、神经再生等关键词聚类,有助于学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况和发展,为研究的选题提供参考。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1)在数据处理方面,国内数据库无法下载全文,不能进行中文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不易对本研究领域中具有显著影响的文献进行直接归纳。2)本研究分析数据来源于中文代表性数据库CNKI和英文代表性数据库Web of science,需要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以更好把握本领域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晁敏, 梁丰, 王尊,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慢性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6): 710-714.
[2]
ZHAO Z Q. Ne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acupuncture analgesia[J].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08, 85(4): 355-375. DOI:10.1016/j.pneurobio.2008.05.004
[3]
QU F, LI R, SUN W, et al. Use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A group consensu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17, 18(3): 186-193. DOI:10.1631/jzus.B1600437
[4]
褚婷婷, 高明, 刘堂义, 等. 电针仪波形参数设计研发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2, 26(2): 234-242.
[5]
李小梅.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镇痛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 20(11): 826-829.
[6]
杨丽和, 胡红燕, 吴筱莲.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便秘中的效果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11): 1245-1246. DOI:10.3969/j.issn.1005-5509.2012.11.029
[7]
彭源, 张瑾, 苏常春,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6): 547-550, 571.
[8]
方剑乔, 张奕, 宣丽华,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不同时期肩周炎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06, 26(1): 11-14.
[9]
MELZACK R, WALL P D. Pain mechanisms: A new theory[J]. Science, 1965, 150(3699): 971-979.
[10]
HAN J S. Acupuncture and endorphins[J]. Neuroscience Letters, 2004, 361(1-3): 258-261.
[11]
KHADILKAR A, ODEBIYI D O, BROSSEAU L, et 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 versus placebo for chronic low-back pain[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8, 2008(4): CD003008.
[12]
董海航, 宋晶璇, 庞博, 等.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可视化分析[J]. 中医药导报, 2022, 28(8): 183-191, 196.
[13]
梁玉丹, 王小寅, 罗海丽, 等. CiteSpace应用对Web of Science近5年针灸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5): 2163-2168.
[14]
何雯青, 赵虎雷, 谢洋. 近20年中医证候测评工具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1): 176-183.
[15]
宁云, 罗非, 韩济生. 不同部位体表电刺激治疗大鼠单发佐剂关节炎的疗效差异[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1): 46-49.
[16]
冯吉杰, 王珂, 张雪慧, 等. 不同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 39(5): 584-588.
[17]
宋宇龙, 宋文英, 丁慧,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胃肠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20, 35(1): 210-214.
[18]
吴华星, 孟德新, 王坤,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围术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8): 731-735.
[19]
ZHUO L X, ZHAO X Y, ZHAI Y F, et 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2, 12(1): 165.
[20]
ZHANG Z J, ZHANG S Y, YANG X J, et 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cranial-auricular acupoint stimulation versus escitalopram for mild-to-moderate depression: An Assessor-blinded,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trial[J].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23, 77(3): 168-177.
[21]
牟玉庆, 刘兴山, 魏彦龙.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应用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3(1): 169-171.
[22]
高俊, 魏堰翀, 周婕,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Meta分析[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 47(2): 67-73.
[23]
FASSOULAKI A, PARASKEVA A, PATRIS K, et al. Pressure applied on the extra 1 acupuncture point reduces bispectral index values and stress in volunteers[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03, 96(3): 885-890.
[24]
KAPTCHUK T J. Acupuncture: Theory, efficacy, and practice[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2, 136(5): 374-383.
[25]
LI N C, LI M Y, CHEN B, et al. A new perspective of acupuncture: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ree networks leads to neutralization[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9, 2019: 2326867.
[26]
翁恒, 徐桂华, 徐雯婧,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23, 40(4): 1-10, 43.
[27]
WANG H L, YIN N, WANG A X, et al. Cerebral cortex functional networks of transderm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t Daling(PC7) acupoint[J]. Clinical EEG and Neuroscience, 2023, 54(2): 106-116.
[28]
张秉丽, 霍成英, 李有连,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癌大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J]. 广西医学, 2023, 45(12): 1449-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