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马霖, 郭红磊, 王红, 刘宝山
- MA Lin, GUO Honglei, WANG Hong, LIU Baoshan
- 从脾肾两虚、痰浊、血瘀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 Theory of treating aplastic anemia from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phlegm turbidity, and blood stasis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44(3): 193-196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44(3): 193-19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5.03.01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10-17
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 天津 300052
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300052, China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属于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或者造血微环境遭受损害,进而引发造血功能出现障碍的骨髓衰竭性疾病。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特征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以免疫功能异常致病为主流观点[1]。中国再障的发病率为7.4/10万,其中男性的发病率稍高于女性,也是全球再障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目前西药治疗仍以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患者中存在治疗有效率低、长期生存率较差、生活治疗严重下降等问题,而中医药依据特有的理论、辨证模式,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1 追本溯源,初探病因病机中国古代文献虽无再障病名记载,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灵枢·根结》记载:“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故阴阳之气不足,则致阴阳俱竭,气血进一步消耗,五脏空虚,出现“髓枯”之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亦有关于再障类似症候记载:“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素问·腹中论》云:“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均体现在不同严重程度下,身体所表现出的疾病状态,与再障的贫血、头晕、乏力、出血等密切相映。《诸病源候论》中“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劳伤而血气虚,使阴阳失和,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乘故发寒热”。“虚劳”伴随而产生的发热多由阴阳失衡,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导致,是机体产生的虚热,同时也会使阴阳平衡失调,阴阳偏盛和偏衰,也进一步是身体发生寒热的重要原因,同时符合再障发热症状。后陈信义教授基于再障的症状特征,采用“髓劳”这一名称,“髓劳”最早见于《本草约言》,“髓”指病变部位,“劳”则表示虚劳的状态,从而规范了再障的中医病名[3]。
1.1 脾肾为本再障主要是由于骨髓异常造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现,《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血气乃行。”人先形成于精,由精发而生成髓,以骨骼为支干,以脉为管道,五谷入于胃,化生水谷精微,脉道借之通行全身,血气运行不息。《血证论》中:“气乃先天肾气中一点肾阳,静而复动,化生精血。”认为血液为先天肾气中的肾阳所化,《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记载:“肾之精液,入心化赤为血。”肾之精,可以化赤为血。现代研究也证实,补肾益髓类药物能够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功能恢复,并延缓其衰老和凋亡[4]。《灵枢·决气篇》:“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痈疽》亦有:“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骨伤则髓消。”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精微物质变化为血,故而血的生成和脾胃功能的正常有密切关系。《类证治裁》云:“凡虚损起于脾胃,劳瘵多起于肾经。”肾为人之根本,主骨生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基,故脾肾的功能强弱,直接影响生精造血功能。
1.2 痰瘀为标肾精不足,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血生成异常、运行无力,出现壅滞,进一步形成血瘀[5],同时津液不能正常运化,体内则生痰饮。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诸疾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灵枢·百病始生》记载:“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医学正传》云:“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痰虽有有形、无形之分,但其生成后均可直接影响气机,导致血行不畅,间接产生瘀血[6],痰浊与瘀血虽为不同的病理产物,但均为由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所致,痰源于津,瘀成于血,津血同源,故而痰浊和瘀血为再障发病的有形之基,痰浊和瘀血的产生又会导致血脉瘀阻,运化失常,进而导致脾不散精,肾失固摄。
髓劳病位在骨髓,其发病可总结为“脾肾为本,尤与肾密切相关;痰瘀为标,两者不可单一而论”。肾为先天之本,脾后天之本,先而虚损,故脾失其健运之功,肾失其气化之能,水湿难以运化,而水液失于输泄,易变痰饮;脾气亏虚,血液失于统摄,溢于脉外,离经之血渐成瘀血;脾肾两虚,气血运行无力,气血积聚,渐而致瘀,终致痰浊、瘀血丛生,故发为本病。
2 负薪构堂,辨证论治再障发病时间较长,且一般病情较重,故而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虽有脾肾两虚、痰浊、血瘀贯穿疾病始终,亦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清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临证中侧重考虑扶正祛邪在不同阶段的力度,顺势去病。
2.1 补肾填精以生髓再障的发生进展与骨髓生精造血的功能关系极度密切,骨髓禀赋于先天之本得以滋养化生。《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记载:“肾生骨髓。”《素问·痿论》提出:“肾主身之骨髓。”精藏于骨髓,肾气充于骨髓,肾精和骨髓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云:“若气血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肾精足,骨髓长,则气血生,骨髓竭,则气血虚,骨髓空虚、精枯髓竭,临床可有贫血、头晕、乏力等症[7],肾之强弱,直接影响着疾病进展。再障患者以肾精虚损为主,并伴有气血亏虚,故有以“从肾论治”为治疗根本大法 [8]。《难经》中也有记述:“损其肾者,益其精。”《临证指南医案》有言:“凡精血久损,理必质重、味厚,填纳空隙。”治疗髓劳病,应滋润填精,灵活选择血肉有情之品,能更有效地填精补髓,在治疗时,可用鹿角胶、阿胶、龟甲等药物,起到补肾、填精、生血、益髓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鹿角胶和阿胶有一定改善造血功能的作用[9-10]。再施以附子、熟地黄、何首乌、菟丝子、补骨脂、仙茅、女贞子、墨旱莲、淫羊藿等药,温阳之药与滋肾之品相配,有助于阳生阴长,气血复生,脾肾得丰,骨髓得充,最终达到治疗目的[11-12]。
2.2 健脾化痰以益髓再障虽以肾虚为主,但亦与脾、肺关系十分密切。肾为生痰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统血,脾虚则血液生化不足、统血无力则出血[13]。《灵枢·痈疽篇》曰:“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在治疗再障引起的贫血中,在运用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健脾生血法,如山药、茯苓、白术等健脾之药物,方可取得更好的效果[14]。《景岳全书》曰:“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乎脾肾之亏败。”脾胃亏虚,水液布散异常,痰湿之邪阻滞,气机不畅,髓不得生。痰有湿痰、热痰、食积痰、酒痰、风痰、老痰、顽痰之别,再障之痰应属顽痰范畴,临证常佐以穿山龙、海浮石、苍术、山慈菇、胆南星、白芥子以散化顽痰。而虽用药方法各异,但仍以治痰必先治气为基本法则[15]。脾胃气虚,则运化之力减弱,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运化输布,不能化赤为血,进一步会血枯,故提出再障应从痰湿论治,痰瘀同治[16]。《张氏医通》云:“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脾肾亏虚是再障发生的重要病机,此时在补肾基础上辅以健脾,治脾之力度不可太过,避免脾克肾太过而影响疗效[17-18]。再障患者虽然病位在髓,实质根源在脾的运化失司上,脾气亏虚,水湿不行,聚湿成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清肃,聚集成块,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时采用培土生金之法,使输布气血津液有常,脾气盛则痰清,力求患者尽快恢复脾胃功能,增强自身免疫,以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2.3 活血祛瘀生新血再障病久不愈,导致机体亏虚,无力摄血,血不循经,流失于脉外为出血,瘀滞于局部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无以生,出血难以止。《素问》:“病久日深,荣卫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疾病迁延难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长期滞留于脉中,日久伤阴,加之伤阴后容易受到燥热的影响,虚火会灼伤脉络,导致血流不畅,溢出脉外,从而引起瘀血[19]。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气血运行阻滞,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或运行缓慢,形成血瘀,久病入络,进而加重瘀血内阻,新血更无以生成。《血证论》记载:“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瘀血之去,则新血日生。”再障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虚弱,宿血不去,新血不生,导致髓海瘀阻[20]。若髓劳病程日久,血行不畅,多属髓络瘀阻,治当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在补肾的基础上联合活髓通络法,立足于“络瘀致障”理论,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瘀血阻络的状态[21]。治疗中常用路路通、蜈蚣、桃仁、四季青,冲坚破瘀,以鸡血藤、三七、当归、丹参、赤芍等养血活血,以生新血。再障患者素体本虚,病情繁冗复杂,多症胶结,难以消散,更强调祛瘀活血的力度强度。髓喜潜藏,若因火邪扰动,髓之阳气动于脉道,血液外溢,诱发出血,此时当清热泻火;若因气虚阳浮,内热生发,血液妄行,宜甘温除热,血以宁,髓可安[22],与此同时,运用活血药较多时,可加入重楼、紫草等止血药物以防出血[23]。
3 结语再障是一种血液系统常见疾病,患者多病程漫长,病情缠绵,脏腑虚衰,气血亏虚,气不摄血,致血行不利,形成血瘀,脾肾阳虚,脾失健运,肾失气化,不能运化水湿,脾胃虚弱,痰湿自生,痰瘀交阻,碍于髓骨,则令病进。临证过程中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之原则,提出“脾肾为本,尤与肾密切相关;痰瘀为标,二者不可单一而论”这一观点,使得再障的病因病机更加完善,从脾肾两虚、痰浊、血瘀进行辨证施治,加减化裁,攻补有度,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体现中医中药治疗再障的优势。今后可进一步开展以“补肾填精、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疗再障的相关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明确的诊疗思路。
[1] |
刘春燕, 邵宗鸿.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6, 36(5): 345-349. |
[2]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11): 881-888.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11.001 |
[3] |
陈信义, 麻柔, 李冬云. 规范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建议[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11): 1040-1041. DOI:10.3321/j.issn:1003-5370.2009.11.020 |
[4] |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M]. 田思胜,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
[5] |
莫国增, 沈一平, 叶宝东. 从"瘀"论治慢性再障初探[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7): 137-140. |
[6] |
傅梦薇, 李洪峥, 王阶. 痰瘀互结证之理论与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32(12): 2977-2980. DOI:10.3969/j.issn.1008-0805.2021.12.44 |
[7] |
韩惠杰, 刘巧丽, 陆瑛瑛, 等.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阳虚易治, 阴虚难调"理论探讨[J]. 陕西中医, 2021, 42(3): 347-349.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21.03.020 |
[8] |
李元善, 张韬玉. 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概况[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 3(1): 61-63. |
[9] |
李晶, 李娜, 律广富, 等. 鹿角胶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模型小鼠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14, 34(10): 973-975. |
[10] |
周晓芸, 于新芹. 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42): 170. |
[11] |
王彦晖. 盛国荣教授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介绍[J]. 新中医, 1996, 28(4): 2-3. |
[12] |
李芮. 焦中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J]. 中医杂志, 1999, 40(8): 462-463. |
[13] |
张子冉, 李冬华.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 2024, 62(18): 129-131. |
[14] |
何昊兰, 鲁英娟, 张小莉, 等. 健脾生血汤联合促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对患者中医症候、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22, 43(10): 1411-1413, 1418. |
[15] |
刘宝山, 戴锡孟. 再生障碍性贫血痰瘀互结病机理论基础及应用探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9): 688-689. |
[16] |
王雪, 张慧, 吴敏, 等. 张慧从"湿"、从"瘀"论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浅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4): 645-647. |
[17] |
潘其伟, 沈一平. 沈一平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 1-3. |
[18] |
吴迪炯, 周郁鸿. 周郁鸿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J]. 中医杂志, 2013, 54(4): 338-340. |
[19] |
袁秋全, 代喜平, 李琤, 等. 梁冰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J]. 中医药导报, 2019, 25(20): 137-138, 141. |
[20] |
左祥宇, 王爱迪, 刘宝山.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分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4): 248-250.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4.03 |
[21] |
王鑫, 李明, 韩晓琳, 等. 王树庆运用络瘀致障理念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介绍[J]. 新中医, 2020, 52(21): 191-192. |
[22] |
杨卯勤, 夏小军, 郭炳涛, 等. 基于中医髓理论论治髓劳病[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9): 4229-4232. |
[23] |
刘毅. 邢锡波先生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J]. 江西中医药, 1985, 16(5):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