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郑金栋, 王彦刚, 徐楚楚, 田向上, 李坤峰, 谭茗月, 沈春霞
- ZHENG Jindong, WANG Yangang, XU Chuchu, TIAN Xiangshang, LI Kunfeng, TAN Mingyue, SHEN Chunxia
- 探析《灵枢》卫气作息体系与半夏秫米汤决渎壅塞法
- Analysis of the circulation system of wei qi in Lingshu and the method of removing obstruction with Banxia Shumi Decoction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44(3): 197-201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44(3): 197-201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5.03.0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11-28
2.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 100029
2. The Third Affiliat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作息致病,分作失眠、嗜睡多症,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多以阴阳不和为基准点,气机逆乱、心神失养、君相失调、脾虚湿盛等多种不同病机最终均汇合于阴阳不和,由此在辨证、诊疗等多方面延申出多样化的认识[1-2]。这其中卫气理论是作息研究的重点,《灵枢》首次阐述了该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创制了治疗不寐的名方半夏秫米汤。
文章基于《灵枢》所创制的作息理论,以阐述营卫两气在作息中之不同,探讨卫气控制作息的机制与治疗思路,并基于该理论分析半夏秫米汤的组方思路,为再复经旨,认识、诊疗作息相关类疾病开拓新视野。
1 卫气司掌作息之源卫气控制作息在《灵枢》诸章皆有论述,《灵枢·邪客》一章起始为“夫邪气之客人也”致人“目不瞑”,后简述脾胃化谷传糟粕而出气,论宗气、营气、卫气之用。从《灵枢》对营卫两气的循行规律与功能表述对比来看,唯有卫气与昼夜节律相合。
1.1 营卫循行之别《灵枢·营气》详细记述了营气循行的路线:“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该路线与经脉循行流注相合,同《灵枢·经脉》所描述顺序一致,其循行路线以脉道掺杂脏腑,为“内次五脏,外别六腑”,结合《灵枢·五十营》所论营气循行的速度,营气在一日之循行并没有明显的阴阳分界,实际与昼夜节律不相符。
对于卫气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卫气行》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可见《灵枢》此类章节与作息直接相关的论述主体是十分明确的,卫气循行规律与昼夜节律相符合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灵枢·卫气行》还对卫气循行的阴阳两部进行了区分:“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者谓之“五脏”,阳者谓之“身”。结合《灵枢·邪客》:“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可知该篇应是对“阴脏”概念进行了延展,将五脏六腑均纳入卫气运行之阴的范畴,由此亦可知卫气循行之阴阳是为在阴阳分法基础上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划分[3-4],而非对营卫的划分。
1.2 营卫功能之别《灵枢·根结》谈到“五十营”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气》谓之:“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以上均可得见,营气功能更偏向于供养周身,并无直接控制作息的相关表述。
反观卫气与作息的关系则更为直接。《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其“开阖”除为人所熟知的腠理鬼门,犹主目睛开阖[5]。《灵枢·卫气行》谓卫气循行最终“复合于目”,《灵枢·邪客》谓:“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其中阳跷为主管目之开的经络。《灵枢·脉度》曰:“跷脉者,少阴之别……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病》曰:“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阴阳二跷借气行流转以主目之开阖。《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进一步证明阴阳跷脉之气即源自卫气,卫气就是司目睛开阖之气。该章节所记“病而不得卧者”“病目而不得视者”“人之多卧者”“卒然多卧者”4类,最终落脚点皆通过影响卫气以使作息失常,亦是卫气直接控制作息的证明。
故无论循行规律,还是作用表述,与作息直接关联者都为卫气,但这并非说营气不能影响作息。营气作为供养机体,营盈周身之气,是可以通过影响卫气的功能发挥进一步控制作息的,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营气衰少,不能供养机体,卫气循行失司,作息因而失常。从此来看,营气与情绪变化、触冒外邪、痰瘀火热等相类,均可以通过影响卫气进一步影响作息。
2 卫气作息理论概述卫气是控制作息的直接因素,这在上述的卫气循行与功能中已经阐述了。后续问题的关键在于卫气通过何种方式控制作息以及病理因素如何通过影响卫气来干扰正常作息的。
2.1 卫气与阴阳的相互结合——激动剂属性在《灵枢》中,卫气行于阴阳,阴阳气盛,致阴阳跷脉气满,跷脉分司目之开阖,寤寐因之发生。从这一过程来讲,卫气、阴阳、作息的联系不难看出:1)结合上述《灵枢·大惑论》所言的病理情况,可知卫气处于阴阳两部时,会不受自身控制地导致寤或者寐,卫气与阴阳的作用是被动的。2)导致寤寐的变量是阴阳两部,而非卫气。不论行于阴还是阳,卫气之本体都是卫气,发生变化的实际上是阴阳部位的不同。3)卫气需要达到足够的量才能作用于阴阳部使寤寐发生,《灵枢·口问》论“欠”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该段印证了卫气被动结合的特性,同时描述中阴阳两部的卫气量处于平衡状态,既未引起寐,且阳部之卫气量又不足以保持清醒,使得处于欠的将寐而未寐状态。
以上特点使得卫气在控制作息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出类似激动剂的特点,其与阴阳两部的相互作用传递到整个反应的终末部分—阴阳跷脉,阴阳跷最终控制目之开阖以完成作息的调节。同时,卫气与阴阳部结合的过程不仅仅是寤寐,《说文解字》谓:“衞,宿衞也。”在寤寐的同时,卫气亦起到保护机体,清除各部潜在病邪的作用[6]。
2.2 卫气控制作息的三要素上述卫气所表现的激动剂特性以及其在循行过程中与阴阳两部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卫气量、卫气循行及阴阳两部为卫气控制作息的三要素,内外病因通过干扰这三要素影响作息,亦可从这三要素恢复正常作息。
2.2.1 卫气总量与助阳补卫法卫气并不是只有司掌作息的一种功能,维持机体温度,抵抗外邪,控制汗液排出等均为卫气所主[7],发挥这些功能的过程同样会消耗卫气。《灵枢·平人绝谷》所言:“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即说明了在化生失源的情况下诸气精微仍在维持机体生存的过程中被消耗。故卫气化源不足,或消耗过量导致的卫气不足,先期虽能保证正常寤寐,但昼夜精力必不如常,这是由于卫气总量缺失,与阴阳两部结合不足导致的,治之当补卫气。
《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素问·痹论篇》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由上皆见,如以阴阳分营卫,则卫为阳,营为阴,《冯氏锦囊秘录》云:“卫气者,建运周身之阳气也,犹太极之动而生阳也。”《临证指南医案》曰:“由阳蒸于阴分也,故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如卫阳虚而汗出者,用玉屏风散。”从古之论,助卫者必从其阳气补之,这与近来从阳虚论治不寐相合[8],此类患者多见欲睡而不能睡,寐而不安,白日疲乏,畏寒,手足冷,脉微细等阳虚之状,与卫气不能温养机体,调节作息有关。故补气温阳法实与助卫气相合,卫气足则可与阴阳两部充分作用,以产生正常的寤寐。
2.2.2 卫气循行与决渎壅塞法卫气通过其稳定的循行维持在局部的含量,当异常的邪气阻滞卫气循行,阻碍卫气与阴阳两部的相互作用时,作息亦会失常。《灵枢·淫邪发梦》篇讨论致夜梦纷纭的“十二盛”与“十五不足”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提出因其至而补泻,可立已,可见在邪气未定舍于身时,所造成的影响局限在多梦,仍可维持寤寐。而这类影响寤寐的邪气被称为厥气,《素问·方盛衰论篇》亦提到因厥致梦:“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至于《灵枢·邪客》中提到的厥气则更为严重,其所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是为邪气已定舍于身,故所致病变为不寐,较多梦程度显然更加严重。
从卫气与阴阳部结合的关系来讲,厥气所在实际上阻碍了卫气与其位置上的阴阳部位的相互作用,厥气在整个过程中类似于卫气的竞争性拮抗剂,厥气在则卫气不在,是为“壅塞”。卫气不能与阴阳部相互作用,厥气尚未定舍时,为害尚浅,寤寐有常,唯梦多纷纭;厥气势大,定舍于身,则可大范围阻碍卫气与阴阳部位之结合,致使寤寐失常。
笔者以为此处的厥气代表了广义上阻碍卫气与阴阳部位结合的各类病理因素,《伤寒论》曰:“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象虽各异,其道犹一,此处卫气不能与机体相合,亦为厥之象。《灵枢·大惑论》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上焦者,为卫气由胃所出,其闭阻不同,卫气留于阴,被动与阴部结合,而使多卧。对于嗜睡患者,临床多有用半夏泻心汤、二陈汤等方[9-11],有借其开通上焦,以行卫气之意。
这种本质以通卫祛邪为主的治疗方法即是《灵枢·邪客》所言:“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春秋繁露·求雨》曰:“通道桥之壅塞,不行者决渎之。”决渎壅塞法实是祛除阻碍卫气循行及阻碍卫气与阴阳部结合的邪气的治疗方法,而化痰、祛瘀、行气种种则为其下派生。
2.2.3 阴阳两部与养阴和卫法阴阳两部作为与卫气结合的受体端,但有虚损,亦会出现作息失常。《诸病源候论》曰:“霍乱之后而烦躁卧不安者,由吐下之后,腑脏虚极,阴阳未理,血虚气乱,故血气之行未复常度,内乘于腑脏,故烦躁而不得安卧也。”即是阴阳损伤,而卫气无所和,内扰脏腑,致虚烦不安,可见此类常见卫气不和,以致内躁之状。
阴阳两部损伤亦可与卫气总量不足相互夹杂,《寿世保元》曰:“不寐有两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其所说年老阳衰,实为卫气量不足与阴阳部位虚损夹杂,痰在胆经则与上述卫气循行被扰相合,病后损伤气血则主在伤及阴阳两部,当以补益气血,养阴安眠。《景岳全书》曰:“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即是补养机体,而不得助卫,助卫必因阴阳部之不足,而多余于卫,卫气有余则生火热,故“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两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
《奉时旨要》曰:“如风寒疟疾之不寐,外邪之扰也……内邪之扰也。舍此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年老体弱之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邪者去之,虚者养之,治法无余蕴矣。”阴阳两部的损伤以养血滋阴为主,纠合上助阳补卫及决渎壅塞两法,是为补虚法及祛邪法,即全卫气作息理论之大部。
3 半夏秫米汤在完成上述卫气作息理论的探讨后,回看半夏秫米汤,则可知其立方之源。半夏秫米汤首见于《灵枢·邪客》黄帝与伯高的问答中:“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者,何气使然……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因其内有半夏、秫米,故多称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后部分医家因于“阴阳已通”及“阴阳和得”将该方解为调和营卫、交通阴阳[12-13]。
但经由上文,笔者以为营气与作息并无直接联系,在半夏秫米汤所出的《灵枢·邪客》中也没有明确提到营气与不寐相关的内容,故调和营卫的表述并不合适。交通阴阳一说本质上是没有问题的,“阴阳不和”是中医对失眠或者说疾病的本质性认识,任何疾病本质都可以说是“阴阳不和”,可以说中医治病的目的就是要使阴阳和合。
但目的和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决然不能混淆的两回事,可以说半夏秫米汤最终使阴阳平衡,这是达成了治疗目的,但却不能说是半夏秫米汤发挥作用的方法机制。举例来说,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以达成机体的内外和谐,阴阳平衡;泻下剂以下法祛除积滞,使阴阳调和。在其所发挥的作用中,阴阳调和是最终的目的,两者分别通过解表与泻下的方法达成这一目的,如果将方法和目的颠倒,则汗下攻补恐混为一谈。
从卫气作息理论看来,厥气内客所致不寐无疑属于卫气循行类问题,在治疗上当行决渎壅塞法,祛邪通卫,恢复卫气与阴阳二部的正常作用。故审因用药应首选能除脏腑逆上厥气,以复卫气通行之药,这也是半夏秫米汤的立方原则。
3.1 半夏半夏作为本方核心药物,素有燥烈之性[14],朱丹溪《格致余论》认为老年人“精血具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这与《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之气血衰”相合,书中提到“夫血少之人,若防风、半夏、苍术、香附,但是燥剂且不敢多”,说明在犹易出现睡眠障碍的老年人,以及常见的失眠阴血亏虚患者中,如半夏类燥剂应慎用,这也说明了半夏在不寐中的应用与传统养神安眠类药物不同。
《医碥》云:“寤为阳,寐为阴。”《景岳全书》云:“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可见寐为阴,与辛燥之半夏本是相反的。《神农本草经》列半夏为下品,认为此药“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据该书论下品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不难知半夏一药于《神农本草经》时期为攻逐邪气之要药,非常用安神定志之品。
回溯《灵枢·邪客》原文可见,“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以汗出作为该方奏效的标准之一,与中医历来“汗法”相合[15],这佐证该方以祛邪为主。所谓“阴阳已通”,即是通卫气于阴阳循行的路线,使卫气能于人体之阴作用。结合《素问·方盛衰论篇》所言:“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可知厥气亦是逆气。而半夏有“下气”之能,又具开破坚锢之性,正以为君。张介宾《类经》以为“此半夏汤一法,盖专为去邪者设耳”,均可见该方所设半夏,本意乃为去“厥气”之邪而设,以祛邪和阴阳,正是前文所述手段与目的之分。
通卫祛邪为决渎壅塞法的主旨,是半夏用于作息失常的原因,这与常用宁心安神等绝非同类。《伤寒论》谓:“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尤其半夏性燥而有毒,若不明经理,妄加施治,恐难收效。
3.2 秫米与千里流水“秫米”真身为何物尚未定论,有引《说文解字》“稷之黏者”之说,亦有认为其为稻者[16],在半夏秫米汤演变中有加茯苓、黄芩等药,并易秫米为稻米者[17],现代亦有提出以夏枯草易秫米者[18]。综其所谓,主药半夏因用以祛“厥气”而不能易,秫米非对因之药,特为去半夏燥烈毒性之佐剂,故能变易。《神农本草经》云:“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可见以谷物和毒药之性早有应用,不足为奇。
至于方中所载“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现虽有对“千扬水”与静水等的区别研究[19],但依古意,此处应为取其“顺”之意象更符合其本。《本草纲目》曰:“江水,流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于下”,“东流水取其性顺疾速,通膈下关也。”皆是取千里东流水顺而不逆之性。前言本病不寐之因“厥气”,正是脏腑逆气,取千里流水之顺,正合古人取象达意之性。
厥气壅塞,阻碍卫气循行是本方核心病机。由此以来,半夏秫米汤首为针对厥气之半夏,辅以制半夏毒之秫米,并取顺行阴阳气机之流水,合成一方。由此则知阴阳不和在本方中有二:其一为卫气于身体阴阳两部不均,入夜为天阴,卫气当行于阴而阻于阳,是为阴阳不和;其二,无形之气为阳,有形之体为阴,卫气不能与实体结合,亦是阴阳不和。究其主体,均在卫气,正为“厥气壅塞”,故以汤“决渎”。这与现代医家从通法论治睡眠相关疾病同类[20-22],从卫气作息理论来讲,皆可归为一部,盖决渎壅塞,卫气复行,阴阳因和,作息自然。
4 结语营卫气理论是《黄帝内经》少有的对人体生理机制的具象表述,受限于当时的认识工具,营卫气理论实际上掺杂了人体能量物质转换的复杂过程,这意味着单从物质层面对其进行剖析,以某细胞、某激素水平配给营卫气理论注定是不完全的、片面的。对营卫气理论的研究更需要从经典原文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从逻辑上对理论进行补全和发展。
卫气作息体系诸要为卫气体系的冰山一角,评析卫气作息体系,重塑经旨,立意却节,挖掘经典治法之本意,才能助中医建立更完善的思辨体系,澄清源而溯本流,继往开来。
[1] |
邵子杰, 常先荣, 刘石雷.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新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12): 203-206. |
[2] |
梁博豪, 刘媛, 周岳君, 等.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古代多寐病中医用药规律[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7(5): 532-539. |
[3] |
张维波, 熊枫. 《黄帝内经》"阴阳"概念解析[J]. 中医学报, 2024, 39(6): 1157-1165. |
[4] |
毕伟博, 姜旻. 论阴阳藏象学说的基本思想方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10): 5777-5781. |
[5] |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等. 对卫气司开阖功能的理解[J]. 北京中医药, 2010, 29(11): 842-843. |
[6] |
陈吉全, 陈瑞祺. 《黄帝内经》卫气理论现代解读及临床应用探讨[J]. 中医药通报, 2024, 23(4): 1-5. |
[7] |
王锐卿, 鞠宝兆. 营卫血气之离合: 营卫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4): 1472-1476. |
[8] |
郑安平. 阳虚不寐证治思路[J]. 中医临床研究, 2024, 16(1): 128-132. |
[9] |
路永坤, 宋坤, 李富成, 等. 嗜睡症的临证辨治[J]. 中医学报, 2017, 32(10): 1918-1920. |
[10] |
王冰, 郑方园, 王飞峰, 等.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痰湿困脾型嗜睡3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 27(5): 90-91. |
[11] |
张喜, 宋军. 半夏泻心汤治验撷菁[J]. 中医杂志, 2019, 60(3): 259-261. |
[12] |
高红旗. 《内经》半夏秫米汤浅议[J]. 内蒙古中医药, 2022, 41(7): 68-70. |
[13] |
张亮萍, 张瑞娟, 任红艳. 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浅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16): 51-53. |
[14] |
英菲雨, 何石燕, 王孝勋. 半夏的毒性现代研究进展[J]. 壮瑶药研究, 2023, 7(2): 373-376. |
[15] |
梁仁久, 李建明, 覃雁, 等. "以汗开路法"临证运用思路[J]. 江苏中医药, 2021, 53(9): 15-17. |
[16] |
陈清乐, 蒋洪恩. 论"秫"与"黍": 兼谈秦汉简牍中的"秫米"[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3, 44(4): 602-609. |
[17] |
金珏, 胥孜杭, 陈晓. 半夏秫米汤历代方证演变[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1(9): 726-730. |
[18] |
杨兰兰, 张莹, 周晶. 论夏枯草代半夏秫米汤中秫米之妙[J]. 中医药导报, 2018, 24(11): 121-122. |
[19] |
谭雯, 蔡明阳, 刘珍洪, 等. 从纳米气泡水的增溶特性理解甘澜水的煎药意义[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8): 1303-1306. |
[20] |
和石情, 李桂侠, 袁国兴, 等. 汪卫东教授基于"通可去滞"治疗失眠的经验[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11): 127-130, 135. |
[21] |
冯佳琪, 张丽丽, 王丽, 等. 姚乃礼教授基于"通其道"辨治失眠的经验[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7): 139-142. |
[22] |
王姜, 王道成, 薛刚, 等. 王道成从痰瘀论治顽固性失眠经验[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8): 205-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