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于亚君, 周之煜, 金鑫瑶, 等.
- YU Yajun, ZHOU Zhiyu, JIN Xinyao, et al.
- 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 Professor ZHANG Boli'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 天津中医药, 2024, 41(1): 6-8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1(1): 6-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4.01.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10-3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250
心力衰竭指由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根据发病的时间和速度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没有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明确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心水”“喘证”“心痹”“心悸”等范畴。心力衰竭的发生多因久患心脏疾病,迁延不愈,导致心气内虚,运血无力,造成瘀血阻滞,迫津外泄,从而出现喘息不能平卧、咳吐痰涎、乏力、水肿等临床症状。张伯礼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可宗张仲景胸痹之“阳微阴弦”。“阳微”为本虚,主要是心气不足,心肾阳虚;“阴弦”为标实,主要是瘀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积聚[2]。故治疗上当以气血并治,调血利水;痰瘀双调,活血祛痰为主,同时要脾肾同补,温化水饮,先天后天同时施治,以达补虚泻实之效。
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学习,现将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初步进行梳理并附验案报告。
1 气血并治,调血利水心主血脉,人体心气充足时可推动血液在脉道中顺畅通行,输布全身,并且调控心脏正常舒缩。而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大多心气不足,气为血之帅,心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迟缓,出现面色晦暗、唇甲青紫等症状。“血不利则为水”,血液停滞于脉中又可迫使津液外泄,抑制水津回流从而导致水湿泛溢,使水饮停于心下,出现心悸、气喘、咳吐痰涎、水肿等症状,从而发为心力衰竭。
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补气为先,并着重补养心气,可使用人参以大补元气,益气行血,气虚较重者可酌情增加人参的用量,通过大补元气使气机充足进而推动血液循环,促进血行通畅;也可以使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中药以健脾益气养心。在治疗心力衰竭时,除了益气养心也要注重调血利水,这里的调血是指调全身之血,改善体内血行迟缓的状态,促使血液流动;利水则可减轻全身水肿,改善外周负荷,外周的循环阻力减小则心脏便可得到舒缓,射血分数也会相应升高,可以缓解患者水肿、喘息不可平卧等症状。在活血利水方面张教授临床常用水红花子、益母草、香加皮、大腹皮、葶苈子等药。其中水红花子性味咸寒,有利水散结之效,可调全身之血,主要以调肝血为主;益母草苦、辛,微寒,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效,两药既可活血化瘀又能利水消肿,是活血利水之良药。香加皮可强心、利尿、消肿,对于治疗心力衰竭有独特的优势[3],因其有小毒,故张教授临床常以小剂量(4~6 g)单包开方,并嘱患者若出现呕恶、腹泻等不适症状,立刻停止服用;葶苈子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有研究表明葶苈子具有洋地黄样强心、利尿的作用,可增加心脏输出量、减轻心脏负荷,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4];大腹皮可下气宽中,行水消肿。这3味药物能够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水肿状况并提高心功能,是利尿强心的常用药物。
2 痰瘀双调,活血祛痰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气虚、阳虚为本,瘀血和痰浊、水饮为标。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生理上属“津血同源”,病理上为“痰瘀同病”,常相因为病[5]。临床上该病常见咳喘痰涎,双下肢水肿,面色晦暗,唇甲青紫等痰瘀互结表现,因此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也要注重活血与祛痰共同施治。
心肺一体,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主气,气血相贯,因此心力衰竭常可连及肺脏。心力衰竭患者常伴咳喘痰涎,但若痰质较黏则难以咳出,长期附着于肺部及气道中易造肺部炎症,加重病情。因此即使患者在就诊时并未述咳痰情况,但声音重着或喉间有痰鸣,也要重视,并给予化痰类药物。临床上张教授常用金荞麦、鱼腥草、浙贝母、橘红、马鞭草、皂刺等药物清肺化痰,祛瘀散结。其中马鞭草、金荞麦、鱼腥草尤善治疗气道炎症,兼具化痰、散瘀之效,为痰瘀双调之常用药物。痰黏难咳者,常使用皂刺,其药性辛散,走窜之力较强,可通利气道、涤痰透窍,是治疗顽痰的常用药物。
活血祛瘀与上文所述的调血不同,调血为生理上的调理,主要是调节全身的血流状态,使血行通畅,而活血祛瘀主要指病理上的瘀血,将停聚于脉道里的瘀血消散,使脉道通利。因活血化瘀类药物易耗伤气血,故张教授提出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宜养血和血、行气活血,临床上常使用当归、鸡血藤、白芍等药物以养血活血;丹参、郁金、延胡索、降香、五灵脂等药物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瘀痛较重者,则加三七粉(3~6 g,单包,冲服),甚者加少量乳香、没药等活血止痛[2]。视患者病情也可适量使用破血逐瘀类药物,如三棱、莪术等以增加活血化瘀之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心力衰竭后会造成门静脉高压,下肢静脉、胃底静脉曲张,因此有出血倾向或有呕血历史者慎用此类药物,尤其是破血类药物。
3 脾肾同补,温化水饮心力衰竭始于心肺,日久可累及脾肾,以脾肾阳虚为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则温煦、气化功能减退,无力温养心阳及脾阳,导致水湿内停,凌心射肺;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则上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养心肺,下不能温肾助阳以制水[6]。心、脾、肾三脏阳虚,脏腑失于温煦,阳不化阴则成水饮,泛溢全身,出现喘促不能平卧,四肢欠温,颜面、肢体浮肿等阳虚水泛的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张教授强调脾肾同补,温化水饮之法。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健运脾脏可调节气机,恢复其升清、输布之功能,也可促进肾脏调节水液代谢,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剂,脾虚失运者临床上张教授常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使气血生化有源,滋养心脉,因方中的人参性味温燥,恐其伤阴,若患者脾虚不甚,常以党参代替,益气而不伤阴[7]。对于阳虚水泛的患者常使用淫羊藿、杜仲、桑寄生、干姜、益智仁等温补脾肾类的药物以温阳化饮;阳虚甚者,重用炙附片、肉桂之品温阳利水,通过温脾肾之阳,以济心阳,使停于心下之水饮消散,则阳虚水泛得解。
4 典型病案患者女性,42岁,2022年8月25日初诊。主诉:间断胸闷憋气伴水肿7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患者于7年前因胸闷憋气伴水肿,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包积液,胸腔、腹腔积液,肺动脉高压”,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后长期中医推拿治疗,间断服用利尿药物,无明显不适,偶感腹胀,服药后缓解。近3个月再次出现胸闷憋气,活动后喘憋甚,自汗,腹胀,咳嗽,吐白黏痰,双下肢及下腹部水肿,服用托拉塞米片(每次2片,每日1次)后效果不佳,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张伯礼教授门诊就诊。
现症:胸闷憋气,活动后喘憋甚,夜间时有喘憋,伴大汗出,需人为引吐,吐后则舒;双下肢及下腹部水肿,腹胀,下腹部压痛;咳嗽,咳吐白黏痰;面色晦暗,四肢末端冰冷,知觉减退;多汗,口苦、口干,右足跟腱疼痛。纳尚可,寐差,小便每日10~30次不等,大便时不成形每日1~2次,前日黑水样便。舌淡暗,苔白夹黄滑腻,脉沉弱。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个人史:否认吸烟史,少量饮酒。月经史:已婚已育,37岁停经,未规律诊疗。家族史:父、母均患糖尿病。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LVEF为26%;肺动脉收缩压58 mmHg(1 mmHg≈0.133 kPa);全心增大,右心明显;左室壁运动不协调;弥漫性运动幅度减低;三尖瓣中度返流;二尖瓣、肺动脉瓣轻度返流;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肝胆胰脾彩超:肝大、肝淤血;脾未见异常;腹腔积液(肝周、脾周、肠间、盆腔见液性暗区,最深处位于髂窝,深5.5 cm)。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
处方:人参10 g,茯苓20 g,白术15 g,香加皮5 g,大腹皮15 g,山药20 g,葶苈子(包煎)15 g,车前草15 g,益母草15 g,仙鹤草20 g,泽泻20 g,干姜15 g,玉竹20 g,丹参30 g,郁金20 g,水红花子20 g,生牡蛎20 g。10剂,水三煎温服,两日1剂。
2诊:患者服前方后腹水基本消退,面色转淡,四肢末温,痛觉增加,诸症减轻。现活动后稍有喘憋,活动量可上至2~3楼,夜间偶有咳嗽、憋气症状;仍稍有水肿,膝下甚,燥热,头面部及胸部多汗,夜间盗汗;咳吐黄绿色黏痰。纳呆,偶感胃痛;寐尚安;大便偶不成形,每日1~2次,小便调。舌淡胖稍有红蕴,苔白滑,有剥苔,脉沉细。现已停服利尿剂及其他西药。上方易白术为苍术15 g,加黄芪30 g,浙贝母15 g,金荞麦30 g,沉香粬15 g,芡实15 g,益智仁20 g。10剂,水三煎温服,两日1剂。
按语:本病患者为中年女性,初诊时患者胸闷憋气,面色晦暗,四肢末端冰冷,下腹部及双下肢水肿甚,舌淡暗,苔白滑,脉沉弱。辨之为气虚血瘀之证,故治疗以补气化瘀为主,辅以利水消肿之药。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取“四君子汤”之义,以补气健脾养心;香加皮、大腹皮、葶苈子、车前草、泽泻可强心、利水、消肿;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益母草、水红花子调血利水,防“血不利而为水”;干姜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可助活血调血,利水消肿之效;山药、玉竹健脾养阴益胃;仙鹤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生牡蛎潜镇以安心神。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强心,活血利水之效。
2诊时患者面色转淡,舌有红蕴,四肢末转温,且痛感增加,说明患者血液循环较前改善;腹水消退,喘憋症状改善,说明水湿泛溢,饮停心下症状缓解;患者停用利尿剂及其他西药,并见诸症减轻可见补气调血利水之效显著。故上方易白术为苍术,增加其燥湿之效,黄芪有补气敛汗、利尿消肿之功,两药合用可使体内水湿尽快消散。2诊症见咳吐黄绿色黏痰、燥热,夜间盗汗,可知患者稍有阴虚化热之象,加入浙贝母、金荞麦以清热燥湿、祛痰利咽;因患者有纳呆、胃痛的症状,加入沉香粬以舒肝和胃、理气化滞;芡实、益智仁可温肾补脾止泻。治疗上继续沿用前方补气强心,活血利水之法,并辅以清热祛痰、温补脾肾,使患者心气得复,湿祛瘀散,喘憋改善,从而达到诸症消退之效。
[1]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 760-789.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8.10.004 |
[2] |
金鑫瑶, 张俊华, 张立双, 等. 张伯礼分期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 中医杂志, 2018, 59(19): 1633-1636. |
[3] |
张辉云, 贺清华, 童珊珊, 等. 香加皮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13, 37(9): 449-453. |
[4] |
周淑平. 于作盈教授应用香加皮、葶苈子治疗心衰的经验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2): 271-314.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4.02.035 |
[5] |
张晗, 康立源, 张伯礼. 心脑血管疾病痰瘀互结证述析[J]. 天津中医药, 2009, 26(2): 172-174. |
[6] |
樊宇, 龚帆影, 吴宣瑱, 等. 基于"心受气于脾"探讨调脾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J]. 江苏中医药, 2022, 54(8): 50-53. |
[7] |
熊可, 黄明, 吕玲, 等. 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70例的辨治及用药分析[J]. 天津中医药, 2021, 38(7): 817-820. |
2. Second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25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