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Vol. 42 Issue (2): 151-157

文章信息

吴春蕾, 林静怡, 高昊昊, 郭义, 任海燕, 贾鸿博, 边育红, 王蕾, 郝征
WU Chunlei, LIN Jingyi, GAO Haohao, GUO Yi, REN Haiyan, JIA Hongbo, BIAN Yuhong, WANG Lei, HAO Zheng
基于一线从医人员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frontline medical practitioners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2): 151-157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42(2): 151-157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2.0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2-11-30
基于一线从医人员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调查研究
吴春蕾1 , 林静怡1 , 高昊昊1 , 郭义1 , 任海燕1 , 贾鸿博1 , 边育红2 , 王蕾1 , 郝征1     
1.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
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天津 301617
摘要: 调查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对其接受程度。以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从全国10个省(直辖市)共选取16家医疗机构作为现场调研样本机构,并从中选取具有执业资格的30名临床专家大夫为调研对象。设置相关问题,进行一对一采访,并对访谈报告和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赞同中西医结合的从医人员有27名,占总人数90%,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从医人员有3名,占总人数10%。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人们对其接受度较高,但是仍处在发展初期,一线从医人员对其接受度仍存在差异,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列举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主要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现状    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frontline medical practitioners
WU Chunlei1 , LIN Jingyi1 , GAO Haohao1 , GUO Yi1 , REN Haiyan1 , JIA Hongbo1 , BIAN Yuhong2 , WANG Lei1 , HAO Zheng1     
1.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2. Schoo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eople's acceptance of it. A total of 16 medical institutions were selected from 10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hina a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ample institutions by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30 clinical experts and doctors wit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Relevant questions were set, one-on-on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interview reports and relevant data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27 doctors agre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ccounting for 90% of the total; three medical practitioner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total, oppos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relatively good and people have a high acceptance of it, but it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the acceptance of front-line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study list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solution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中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201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更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2]。自中西医结合确立以来,至今已有约七十年之久,但关于一线医务人员和人们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态度如何,仍是一个空白。中西医结合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何结合,人才如何培养,科研如何进行,缺乏一线的调查研究,这不利于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阻碍中西医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解目前中西医结合发展现状以及人们对其的接受程度,填补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对中西医结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看法的空白,本课题组对全国医疗卫生行业人员进行了采访调查,根据访谈报告和数据分析,以期初步了解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发现结合方式、人才培养和科研方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助进一步客观看待中西医结合,并促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以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从全国选取北京、天津、福建、贵州等10省(直辖市)作为样本省(市),在每一个省(市)中,选择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作为样本地区,从中按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分别进行随机抽样调研,共选取16家医疗机构作为现场调研样本机构,并从中选取具有执业资格的30名临床专家大夫为调研对象。其中三级医院14所,二级医院2所;中医23名、西医3名、中西医结合大夫4名;主任医师19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2名;调研对象医院归属地及人数分布情况见表 1

表 1 调研对象医院归属地及人数分布情况
2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11名中医学专业2015级学生,采用现场一对一访谈方式进行。

3 调研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一线从医人员对中西医结合发展问题各持己说,但大多数从医人员对中西医结合认可度较高。同时,持此观点的受访临床医师在表达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肯定之余,也指出了一些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少数从医人员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并不乐观,甚至认为中西医不可以或不需要结合。现将本次调研结果详细总结如下。

3.1 赞同中西医结合

认为中西医可以结合的从医人员有27名,占总人数90%,这27名中,在三级医院就业的有24名,在二级医院就业的有3名;主任医师16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2名。

3.1.1 从医学理论角度看

中医、西医的医学理论各有所长,可以互补结合。对于疾病的描述,中医是一系列的症候群,西医则是量化的指标,而两者的指代有相同之处。用西医的标准补充中医,两种医学的碰撞,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医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中医侧重整体宏观,侧重外在“象”的把握,属于“道”层面;西医侧重微观量化,侧重内在“实质”的把握,属于“器”层面。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医疗实践上都说明了把中医和西医的长处进行结合,表里结合,“道”“器”统一,将发挥更大优势。

3.1.2 从诊疗医者角度看

中医和西医没有对立,更不存在接不接纳的问题,而是要看结合的人。进行中西医结合这项工作的大夫需要既在中医上有造诣,也要精通西医,才可在医生层面实现结合。想要理解中西医问题,需要医者有动态的辨证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医侧重辨证,西医侧重辨病,各有短长,将辨证与辨病充分结合,发挥中西医诊治疾病的结合优势,创造新的诊疗体系[3]。为实现临床疗效最佳化,中医、西医之间应密切配合。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出:“具有中西医双重背景的医生,更能够从患者整体出发,做到中西医互补,避免‘中西医并用’可能导致的相互重复或抵消”。

3.1.3 从诊疗对象角度看

两者虽然理论不同,但在对人体的发病及某些疾病的认识上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解释。例如:《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应是机体正气亏虚,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被外邪侵犯。现代医学认识病因可能更多从细菌、病毒等方面入手,在认识患者的疾病时首先要认识人体“正气”的盛衰-也就是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的强弱,这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核心问题[4]。又比如在皮肤科中,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即人的身体内部功能紊乱,一定会在身体表面表现出来。而西医认为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器官,也是保护机体的第一道屏障,人体内发生的病变会在皮肤相应局部呈现不同反应。在诊疗过程中,对于同一患者,可以中西医结合使用,以发挥其治疗优势。再比如在骨关节炎治疗中,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对不符合手术指征或者拒绝手术的患者进行中医保守治疗。

3.1.4 从诊疗技术角度看

中医与西医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通过取长补短来实现结合。中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清末民初,张锡纯在总结、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衷中参西,创立中西医汇通学派,将西医技术与中医互通,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21世纪,中医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今天,将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探究并解释了中药作用原理,扩展了四诊技术。西医作为目前主流医学,其理法有其独特优势,中西医的结合,实为临床诊疗层面的结合。中医治疗疾患擅长于从整体出发去宏观看待和处理疾患,较少单从局部去看待和处理疾患,非特异性较强;西医看待和处理疾患虽也从整体出发,但较偏重于局部,对微观病因、病变认识较明确细致,特异性强。如在风湿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既使用中药、针灸祛邪通络,调节整体,还可以应用激素、抗生素抗炎及免疫抑制等特异性治疗,两者结合恰好各取所长,各补所短[5]

中西医结合可以在疾病的认识上理解互通,而这种理解互通需要实施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人既懂中医、又懂西医。中医与西医的结合,需要在诊断上相辅相成,在治疗上相互融合,在技术上相互渗透,在药学上互为补充,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共同提高、共同探索医学科学和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内在规律[6]

3.2 中西医不可以或不需要结合

认为中西医不可以或不需要结合的从医人员有3名,占总人数10%,均为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但隶属于不同3家医院。

3.2.1 从理论体系看

持此观点者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尚无法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中西医是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它们在认识事物和生命上存在本质的区别,理论结合难度大甚至完全不可能,独立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更是不可能出现,医生只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用中医和西医这两种方式来干预,选择更有优势的治疗措施。就中西医结合影响较大的事件考察比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属于典型的两法共用类型,可以提高疗效,但此都仅仅只是两种诊疗技术的配合补充,并没有真正实现两种理论的贯通融合[7]

3.2.2 从临床治疗看

有1名从医专家认为中西医无需结合:中西医没有必要必须互相接纳,互相尊重是最重要的。不恰当的中西医结合,反而适得其反。如在高热病人的治疗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激素等西药应用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影响中医诊疗效果。所以面对两个不同的诊疗体系,在临床问题上,应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中医或者西医中更具优势的治疗措施,获得整个疾病过程中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因为医学是以延长寿命、减轻病痛为目的的一种方法,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哪一套规则,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互相学习、互相尊重。

4 中西医结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针对中西医结合(中医)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欠缺

部分一线从医人员认为目前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但实际颁布的政策对中西医结合没有较大帮助。例如:2016年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三条第三款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该法的发布,保护了中医药的利益,对西医接纳中医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但目前中国并没有专门的中西医结合法律法规乃至部门规章,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和管理的内容散在于各个相关卫生医药法律法规中,既不明确,也不系统。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西医结合医院具体建设指南一直未提出,医疗改革的导向对具有特殊性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发展尚不明确[8]

4.2 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方式存在问题

第一,西医医师对中医医师认识不足,接受度不高,甚至有从医专家认为中西医结合只有中医在提,大部分西医并不感兴趣。目前仅年资高的医师愿意西学中,而年轻西医大夫往往不愿意接受中医。第二,中西医结合卫生资源匮乏不均,中医药医疗卫生资源,包括物力与人力资源等,在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比相对较低,导致全国各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医药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人均分配及区域内差异较大,有限的资源多集中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欠发达地区资源比较匮乏,严重影响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开展。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国家对中医药的投入不够,以科技创新领域及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为例:每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只有中国科学院的1/8,远不够支撑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第三,医院性质市场化、利益化特征导致传统医学技术丢失,例如: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之前的针灸经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社会的变迁及医疗制度的改革,许多针灸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尽管有书本传承,却缺少应用,导致其濒临失传[9]

4.3 中西医结合人才出口亟需拓展

据2018年《中国中医药年鉴》数据统计:全国医药类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获得学位(学士/硕士/博士)人数共计9 191人,占同年中医学获得学位人数的29.56%。然而,抽样调研显示:国内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医师不足10%。中西医结合人才存在流失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考研、就业和晋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各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较大压力,中西医结合高端人才缺失,最终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师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此外,高等医学院校普遍缺乏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优势病种专科人才培养及院校之间的合作等,导致学生专业能力难以快速满足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的需要,加之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缺位,进而强化了中西医结合高端人才的不足[10-11]

4.4 中西医结合科研方面存在问题

其一,研究中医药的科研方法问题:由于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将西医学理论与方法看成是唯一的研究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出现了脱离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原轨,背离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的现象[12]。为了分析中药发挥作用的具体成分及机制,有科学家提出从中药材中分离提取出有效成分,如强心苷、皂苷等,但单味中药中获得的有效分子成分群,只是化学药品,失去了中医临床的中药复方的特色。

其二,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方面问题:一部分科研体现不出科研精神,缺乏重复性。中医临床属于典型的复杂干预,评价难度大;基于循证医学的中医临床研究存在不足,缺乏适宜评价技术;中药新药的临床评价办法存在不足[13]。一线从医专家指出,现代科技评价体系是否适用于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5 影响因素 5.1 学历因素

采用SPSS 21.0对本次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从医人员不同中西医结合态度中学历的分布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根据直方图判断各组中学历分布的形状不一致。各组学历的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2.889,P=0.002)。故学历对于中西医是否可以结合的态度有明显影响(P<0.05)。见表 2

表 2 从医人员不同中西医结合态度中学历的分布差异

本科组中西医结合态度平均秩次为14.00(11名),硕士组中西医结合态度平均秩次为14.00(13名),博士组中西医结合态度平均秩次为21.50(6名)。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著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发现,中西医结合态度的分布在本科组和博士组(调整后P=0.004)、硕士组和博士组(调整后P=0.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组和硕士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知,随着学历的增高,认为中西医不可以或不需要结合的观点逐渐出现。本科、硕士学历的一线从医人员对中西医结合的认可度高,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从医人员中有50%不认可中西医结合。究其原因,高学历从医人员对两种诊疗体系掌握度更高,理解更深刻,无论中西医是否结合使用,均可收获较好的临床疗效,故对中西医结合的态度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5.2 区域经济因素

以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14]统计区域经济水平并分类,采用SPSS 21.0对本次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从医人员不同中西医结合态度中区域经济的分布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根据直方图判断各组中区域经济分布的形状基本一致。从医人员不同中西医结合态度在各组区域经济类别上相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810,P=0.577)。故区域经济对于中西医是否可以结合的态度无明显影响(P>0.05)。见表 3

表 3 从医人员不同中西医结合态度中区域经济的分布差异
6 解决方案

结合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的瞩目成果,针对中西医结合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与问题,通过调研访谈的形式,课题组初步拟定了推动中西医整合发展的若干建议与对策。

6.1 突破思想壁垒,为中西医结合创造条件

首先从思想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统一思想、加强认识,在思维上认可中西医结合。两种医学的差异,通过思维的矛盾运动,互相比较、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合作、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提升、互相转化,通过认识的对立而达到统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这就是中西医结合。一种共存于医学科学统一体内,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医学与世界人类所共同创造和公认的现代医学,其对立、统一的过程及其终结产物,即为中西医结合[15]

思想源于教育,可从院校教育方面进行,如在医学生的入学教育,在医学院校设立的课程方面等着手,侧重从根源上解决思想问题。同时在中西医结合医疗实践过程中,中医与西医在理论、方法、技术等领域不断协调,不断优化,相互促进,创新发展。应着力总结中西医结合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形成经验集、成果集和成功范式,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形成与挖掘奠定基础。理论的确立、形成与完善,既需要时间,又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尊重理论形成与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16]

6.2 给予政策及主流媒体宣传支持,为中西医结合保驾护航

一是从政策导向方面:调整国家导向,完善体制建设,形成中医药文化惠民制度机制,重视社会效益,凸显中医“简验便廉”优势;二是从法律法规方面:健全中医诊疗标准与法规,保障医疗安全,规范相关诊所收费标准,适当提高中医诊疗费用,进行合理收费;三是从中医药宣传方面: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国民对中医药文化惠民认知度,以丰富内容形式增强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效果。

6.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西医结合继古开今

中西医结合教育扩点布局要牢牢以高校、高职专业教育为基础,拓展全国范围内院校中西医结合的整体布局与专业布点。针对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仍以中医药高等院校为主的现状,建议逐步扩大西医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数量与规模。加强九年制高层次中西医结合卓越人才的教育培养。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要面向基层,注重临床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基层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西医结合职业教育,要突出中西医结合技能训练,扩大服务领域。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鼓励广大中西医结合本科生、职业教育毕业生奔赴社区、乡村、基层临床一线,在基层临床岗位上大有作为[17-20]

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鼓励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大力开展综合性教育,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前瞻性布局新兴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建设,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围绕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维护群众健康需要,加快中西医结合领域不同类型医学人才培养,形成更多的“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防治结合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梯队[21]

6.4 建设系统高效优质原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新平台

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围绕优势病种,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通过建立医学数据中心,初步形成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和重大疾病临床循证评价体系。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开展试点示范,形成方法优、疗效好的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针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关键技术建立多渠道科研投入,形成一系列学术创新成果。通过建立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模式,实现中西医结合在优势病种诊疗过程中的凸显疗效。

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提高科研整体实力。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发展规划》,将中西医结合科研基地建设与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发展,以医学攻关项目为平台建设重点,中医与西医协同共建,形成科学管理、高效一体的科技攻关平台。发展国家和省级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有序推动中西医结合重点领域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西医结合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围绕重大慢性疾病与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结合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建设一批中西医结合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数据中心与重点实验室相结合的重点科研基地。

7 总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强调:中西医结合是取两法之长,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中国首创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西医结合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发展之路仍然漫长。对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首先要端正思想,坚定中医药人文化自信,践行中医药事业,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地融合,侧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第二,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重点落实对中医事业的投入政策及主流媒体宣传支持,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接受度。第三,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水平建设级教育教学管理,为中西医结合培养高水平人才,扛起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旗帜,构建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第四,加强对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面的研究,在当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共同机遇下,加大加强中西医结合卫生服务格局,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了解了一线专家人员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及中西医结合发展现状、中西医结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此次调研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新视野,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中西医结合建设提供新机遇,为新时代生命健康提供新内涵,为中国医疗体系进步创建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J]. 人民音乐, 1979(9): 2-5.
MAO Z D. Talk with musicians(August 24th, 1956)[J]. People's Music, 1979(9): 2-5.
[2]
黄光英.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37(2): 134.
HUANG G Y. Study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7, 37(2): 134.
[3]
王君平. 中西医融合是趋势[N]. 中国中医药报, 2012-09-24(003).
WANG J P.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trend[N].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s, 2012-09-24(003).
[4]
魏明刚.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探讨辨证优化疗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5): 1251-1252.
WEI M G. Discussion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ptimization therapy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methods[J].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23(5): 1251-1252. DOI:10.3969/j.issn.1008-0805.2012.05.093
[5]
梁炽星. 我对中西医结合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J]. 广医通讯, 1974, 2(1): 43-50.
LIANG C X. My immature view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Guangzhou Medical Communication, 1974, 2(1): 43-50.
[6]
曾红钢, 王丽霞, 王艳秋. 试论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及特点[J]. 中国医院管理, 2000, 20(9): 10-11.
ZENG H G, WANG L X, WANG Y Q. Discussion on clinical thinking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2000, 20(9): 10-11. DOI:10.3969/j.issn.1001-5329.2000.09.003
[7]
弓箭, 肖锋刚, 常存库. 中西医结合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J]. 医学与哲学(A), 2013, 34(4): 17-19.
GONG J, XIAO F G, CHANG C K. Principal problems in researching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J]. Medicine & Philosophy, 2013, 34(4): 17-19.
[8]
凌卓, 张广智, 莫献洁, 等. 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改进策略[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39(7): 872-873.
LING Z, ZHANG G Z, MO X J, et al. Talents and education explorati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integrative medic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 39(7): 872-873.
[9]
高立爽. 中医文献档案信息化研究[J]. 兰台世界, 2017, 15(8): 67-69.
GAO L S. Research on informat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chives[J]. Lantai World, 2017, 15(8): 67-69.
[10]
唐乾利, 何清湖. 中医发展现状与现代化的若干问题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11): 2728-2730.
TANG Q L, HE Q H.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1, 26(11): 2728-2730.
[11]
金利国, 沈雁, 许志仁, 等. 中西医结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3): 78-81.
JIN L G, SHEN Y, XU Z R, et al. Reflections on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and high-quality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alent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 23(3): 78-81.
[12]
吴勉华. 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1): 1-6.
WU M H. Retrospect and outlook into TCM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8(1): 1-6.
[1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研究报告[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 20(7): 1039-1042.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system conform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20(7): 1039-1042.
[14]
第一财经: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合肥、佛山晋升新一线[N]. 第一财经日报, 2020-06-01(A12).
China Business News: Institute of New First-tier Cities. The 2020 city business charm ranking: Hefei and Foshan are promoted to New First-tier Cities[N]. China Business News Daily, 2020-06-01(A12).
[15]
唐蜀华. 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3): 272-276.
TANG S H. Thoughts on som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5, 35(3): 272-276.
[16]
徐喆, 柴润东, 赵舒武, 等.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思路探讨[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5): 563-566.
XU Z, CHAI R D, ZHAO S W, et al. Discussion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5): 563-566.
[17]
白立鼎, 李佳颖, 陈银潇, 等. 由中西医结合发展引发的思考[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3): 227-281.
BAI LD, LI JY, CHEN Y C, et al. Reflection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3): 227-281.
[18]
王莹, 樊亚东, 王倩, 等. 基于病证结合探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高层次发展——吴咸中院士访谈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2): 141-143.
WANG Y, FAN Y D, WANG Q,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WU Xianzhong[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2): 141-143.
[19]
徐欢, 刘海朝, 陈银潇, 等. 和而不同的中西医结合之路——王琦院士访谈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1): 1-3.
XU H, LIU H Z, CHEN YX, et al.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way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WANG Qi[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1): 1-3.
[20]
刘建卫, 董文瑾, 陶卉欣, 等. 对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思考——王伟教授访谈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4): 421-423.
LIU J W, DONG W J, TAO HX, et al. Reflection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rview record from Professor WANG Wei[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4): 421-423.
[21]
徐喆, 王哲, 赵伟, 等. 从病证结合角度论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贾英杰教授访谈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3): 273-276.
XU Z, WANG Z, ZHAO W, et al. Discussion 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tumor from the angle of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IA Yingji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3): 273-276.